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1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舌癌不是“老年病” 年轻人也需警惕
□黄杰

       提到舌癌,很多人会默认这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毕竟癌症似乎总与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挂钩。但近年来临床数据却在打破这个认知:我国舌癌患者正趋于年轻化,40岁以下年轻人占比8.9 ,甚至有20多岁的患者因忽视早期症状,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舌癌作为口腔癌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之所以盯上年轻人,并非偶然,而是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这些习惯恰恰是很多年轻人日常“习以为常”的选择。

       年轻人易踩的三个“雷区”

       嚼槟榔:口腔黏膜的“慢性毒药”

       不少年轻人把嚼槟榔当作“提神神器”“社交工具”,觉得嚼着有劲儿、能缓解压力,却不知槟榔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一级致癌物。槟榔中的槟榔碱、鞣质等成分,会直接“腐蚀”舌黏膜;咀嚼槟榔时,槟榔纤维的过度摩擦会造成口腔黏膜的局部外伤和黏膜损伤。长期咀嚼槟榔,会形成局部的慢性损伤,从而引起慢性炎症、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乃至口腔癌等多种疾病。

       烟酒不离手:双重刺激加速癌变

       年轻人社交中,吸烟、喝酒常被当作“破冰方式”,但两者结合对舌黏膜的伤害是“1+1>2”的。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会直接损伤舌黏膜细胞,导致细胞DNA突变;酒精则会作为“溶剂”,让烟草中的致癌物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更危险的是,有些年轻人会用酒精送服槟榔,形成“槟榔+烟+酒”的三重刺激,让舌黏膜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其癌变概率比不接触者明显更高。

       牙齿问题拖着不治:小隐患拖成大风险

       很多年轻人牙齿不齐、有残根残冠或者口腔卫生不良,觉得“不疼不痒就不用管”。但这些尖锐的牙尖、破损的牙冠,会像“小刀子”一样反复刮擦舌侧缘黏膜,形成长期不愈合的溃疡。正常口腔溃疡1~2周会愈合,而被牙齿反复刺激的溃疡,会持续处于炎症状态,黏膜细胞在反复修复中容易出现基因突变,进而发展为癌。

       早期舌癌有四个信号

       长期不愈的溃疡:如果舌头上出现溃疡,超过2周还没愈合,且溃疡边缘隆起、质地变硬,触碰时疼痛不明显(反而有麻木感),一定要警惕——这不是普通口腔溃疡,可能是癌细胞增殖形成的溃疡型病灶。

       舌部出现异常斑块:舌面或舌侧缘出现白色斑块(白斑)、红色斑块(红斑),或者红白相间的斑块,这些斑块不能被擦掉,且会逐渐扩大、增厚。其中,红斑的癌变风险比白斑更高,发现后需立即做病理检查。

       舌头活动受限:感觉舌头不如以前灵活,说话、吞咽时总有“卡住”的感觉,甚至出现发音不清、吞咽困难,可能是癌细胞侵犯了舌头的肌肉组织,影响了正常功能。

       颈部淋巴结肿大:如果脖子上突然出现无痛性的小疙瘩(淋巴结),质地较硬、活动度差,且逐渐变大,要警惕是舌癌转移的信号——舌癌容易早期转移到颈部淋巴结,这也是很多患者就诊时的首发症状。

       预防舌癌做好三件事

       彻底戒掉“致癌习惯”:第一时间戒掉槟榔,无论成瘾程度如何,越早戒越好;控制烟酒摄入,避免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尤其不要同时进行;如果有咀嚼烟草、吃刺激性食物(如过烫、过辣食物)的习惯,也要一并改掉,减少对舌黏膜的刺激。

       定期检查口腔:每年做1次口腔检查,及时处理残根残冠、牙齿不齐等问题,戴假牙要找正规医院定制,避免不合适的假牙刺激黏膜;日常刷牙时多观察舌头,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不要抱有“年轻就不会得癌”的侥幸心理。

       重视早期治疗:一旦出现上述早期信号,立即到口腔科就诊,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早期舌癌通过手术切除病灶,5年生存率可达80 以上,且对舌头功能和外观影响较小;如果拖到晚期,不仅要切除部分甚至全部舌头,还需配合放化疗,会导致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