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1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体检发现有肺小结节怎么办
□范雨心

       拿到体检报告看到“肺小结节”,不少人会瞬间慌神,甚至下意识联想到肺癌。其实,肺小结节只是影像学上对肺部小病灶的描述,并非癌症专属信号,盲目焦虑乱投医或掉以轻心忽视随访,都是不可取的。本文将教你科学认识肺小结节,精准掌握随访方法,避开常见认知误区。

       肺小结节是什么

       肺小结节是胸部CT中直径≤10毫米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仅为“影像学描述”,并非明确的疾病诊断。

       临床数据显示,体检中偶然发现的肺小结节,良性占比超80 ,可能是肺炎、肺结核愈合后留下的纤维疤痕,或是肺部炎性增生、错构瘤、脂肪瘤,甚至是吸入粉尘形成的肉芽肿等良性病变。仅少数结节存在恶性可能,且即便为恶性,只要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5年生存率也超过90 。发现结节后先保持冷静,别盲目就医或滥用药物。

       从这三点初步评估结节风险

       拿到CT报告,重点关注3点可初步判断风险。

       看大小:直径越小,风险越低

       直径<5毫米:微小结节,恶性概率不足1 ,定期随访即可;

       直径5~10毫米:小结节,恶性概率1 ~5 ,结合形态、密度综合判断,严格遵照随访计划;

       直径>10毫米:恶性概率10 ~25 ,尽快到呼吸科或胸外科就诊,通过增强CT、PET-CT或穿刺活检明确性质。

       看形态:边缘规则与否是重要信号

       良性结节边缘光滑清晰,无异常凸起;恶性可能有“毛刺征”(边缘呈绒毛状)、“分叶征”(边缘有凹陷)或胸膜牵拉征。报告出现这些描述,需及时咨询呼吸科或胸外科专科医生。

       看密度:不同密度对应不同随访策略

       实性结节:密度高,可掩盖肺部血管纹理,通常良性概率较高,但若体积较大或形态异常仍需警惕;

       磨玻璃结节:密度低,像磨砂玻璃,能隐约见血管纹理,部分可能是早期肺癌,需长期随访;

       混合磨玻璃结节:含有实性与磨玻璃成分,恶性风险最高,实性成分增加时需及时干预。

       情况不同,随访方案不同

       随访是监测结节变化的关键,医生结合结节特征及患者年龄、吸烟史、家族癌症史等制定方案。

       低风险结节(直径<5毫米,无恶性特征)

       随访频率:首次随访在发现后6~12个月,无变化则每1~2年复查一次胸部CT;

       注意事项:无须服用任何药物,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减少粉尘、油烟等肺部刺激,日常可适当做深呼吸锻炼增强肺功能。

       中风险结节(直径5~10毫米,或有轻微恶性特征)

       随访频率:首次随访3~6个月,无变化则每6~12个月复查,连续随访2~3年;

       注意事项:需在同一家医院、用同一台CT设备复查,确保影像参数一致便于对比,若结节年增长超2毫米或出现恶性特征,需进一步检查。

       高风险结节(直径>10毫米,或有明显恶性特征)

       处理方式:不建议单纯随访,尽快做增强CT、PET-CT或穿刺活检;

       后续治疗:良性按中风险结节随访,恶性早期可通过胸腔镜微创手术切除,术后恢复快且5年生存率高。

       这三个误区千万别踩

       误区一:发现结节就手术切除

       手术具有一定创伤性,可能引发感染、气胸等并发症,多数良性结节无须手术,仅明确恶性或高度怀疑且持续进展的结节,才需手术干预。

       误区二:拒绝复查,担心辐射伤害

       胸部低剂量CT辐射仅为普通CT的1/5~1/3,每年1~2次复查的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远低于漏诊早期肺癌的健康风险。

       误区三:依赖药物“消除”结节

       目前无任何药物能保证消除良性肺小结节,市面上宣称“散结”的中药、保健品缺乏科学依据,盲目服用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

       总之,发现肺小结节不可怕,关键是科学认识、规范随访。多数结节是良性的,无须焦虑,但绝不能忽视随访。若对体检报告有疑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才是最稳妥的做法。(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