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1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应对烫伤 这些土方法可能加重病情
□何佳莲

       生活中烫伤时有发生,做饭时被热油溅到、倒热水时失手打翻杯子、接触高温取暖设备,都可能导致皮肤烫伤。面对这种突发情况,很多人会下意识用“土方法”处理,比如涂牙膏、抹酱油、贴创可贴等,认为能快速止痛。但这些未经科学验证的方法,不仅无效,还可能破坏创面、引发感染,甚至加重病情、延误救治。了解土方法的风险,掌握科学处理方法,才能正确守护皮肤健康。

       相信“土方法”:反而伤皮肤

       面对烫伤,以下常见的土方法看似“有用”,实则暗藏风险,可能对创面造成二次伤害:

       涂牙膏、凡士林 牙膏含薄荷、香料等刺激性成分,会加剧破损皮肤疼痛或引发过敏,部分含研磨剂的牙膏还可能划伤创面组织;凡士林等油脂会形成密闭层,阻碍余热散发,导致深层组织持续受损,还会干扰医生判断创面深度。

       抹酱油、醋或盐 酱油、醋含有大量盐分与色素,会让创面细胞脱水、加重红肿,色素还可能导致永久性沉着;直接撒盐会强烈刺激破损皮肤,引发剧痛,甚至诱发感染和炎症。

       贴创可贴或缠布条 创可贴透气性差,会让创面处于潮湿环境,利于细菌滋生;未经消毒的布条会直接污染创面,缠绕过紧还会影响血液循环。此外,创面渗出液会与它们粘连,更换时易撕裂新生皮肤。

       挑破水泡或涂“偏方药膏” 水泡是皮肤自我保护屏障,能隔绝细菌。自行挑破未消毒的水泡,极易引发感染;失去水泡皮的创面也会暴露于空气中,增加感染风险。来源不明的“偏方药膏”成分复杂,可能刺激创面或引发过敏。

       科学处理:分步骤护创面

       烫伤后的正确处理核心是“降温、保护创面、避免感染”,具体可遵循以下步骤,为后续恢复打下基础:

       及时降温,带走余热 立即用温和的流动冷水冲洗创面,快速带走表面余热,减轻深层组织损伤、缓解疼痛。注意别用冰水或冰块直接敷,以免冻伤创面周围正常皮肤。

       小心脱除覆盖物,避免粘连 若烫伤部位有衣物,应首先用流动的冷水持续冲洗伤处降温。此后,方可于冷水下小心尝试脱去;若衣物与创面粘连,不可强行撕扯,可用冷水持续浸泡或冲洗粘连处,尝试分离;若仍无法取下,应从无粘连处剪开衣物,小心保留粘连部分,避免撕裂皮肤。操作前,务必取下烫伤部位附近的戒指、手镯等饰物,以防后续肿胀导致肢体缺血。

       保护创面,防污染 降温后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柔软的棉质毛巾轻盖创面,减少灰尘、细菌污染。动作要轻柔,避免按压创面;创面若有少量渗出液,无须频繁更换覆盖物,避免过度翻动破坏愈合环境。

       判断情况,及时就医 若烫伤面积小、程度轻(仅皮肤发红、轻微肿胀,无大水泡),居家观察即可。但创面位于面部、眼口手足或关节部位,或出现大水泡、皮肤破损严重、流脓感染,以及烫伤者为老人、儿童、孕妇或有基础病时,需立即就医。

       日常预防:减少烫伤风险

       比起烫伤后的处理,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减少烫伤发生概率更为重要。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方面加强防护:

       厨房安全 烹饪时穿长袖、戴围裙,避免袖口衣角接触明火或高温厨具;用油锅时控制油温;煲汤煮水将锅具放在灶台内侧;微波炉取物前先查容器温度,避免直接触碰高温容器。

       居家防护 热水壶、热水袋等高温物品需放在儿童触不到处,热水袋选带防护套的款式;洗澡先放冷水再放热水,调节好水温再让家人进入,浴室可装水温显示器;定期检查电熨斗、电热毯等电器线路,避免老化漏电。

       特殊人群照护 照护儿童时,不让其靠近厨房、取暖设备等危险区,洗澡、喂饭前先测温度;照护老人时,提醒使用高温物品时放慢动作,并穿防滑鞋防摔倒烫伤;有糖尿病等基础病者,需留意手脚感知能力,避免长时间接触取暖设备。

       总之,烫伤处理的核心是“不添乱、不破坏”,摒弃无效且有害的土方法,遵循科学的处理步骤,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创面损伤,促进皮肤恢复。面对烫伤时保持冷静,先降温保护创面,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就医,同时做好日常预防,才能真正远离烫伤带来的困扰,守护皮肤健康。(盐亭县人民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