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校园里的“小眼镜”越来越多,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看黑板模糊、频繁眯眼时,才意识到近视问题。事实上,近视防控不是发现近视后才开始的“补救措施”,而是贯穿孩子成长的“长期工程”。掌握科学方法,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帮助孩子拥有明亮双眼。
孩子为什么会近视
遗传因素:若父母双方均近视,孩子近视概率约为60 ~80 ;若一方近视,概率降至30 ~40 。但遗传仅决定“易感性”,真正诱发近视的往往是环境因素。
用眼习惯:孩子每天近距离用眼(如看书、写作业、用电子产品)超过4小时,且每30分钟不休息,会导致眼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眼轴逐渐变长,最终发展为近视。
户外活动不足:研究表明,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充足的自然光照能促进视网膜释放多巴胺,有效抑制眼轴增长,降低近视发生率。
不同年龄段的防控重点
0~3岁:视力发育基础期
此阶段孩子视力从模糊逐渐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重点是保护眼轴正常发育。
避免接触电子产品:3岁前尽量不看手机、电视,若偶尔观看,每次不超过10分钟,且屏幕亮度需与环境光一致。
定期检查:每半年带孩子到医院做视力筛查,排查先天性眼病(如斜视、弱视),为视力发育打下基础。
4~6岁:近视预防关键期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开始接触绘本、动画,用眼场景变多,需建立“用眼规则”。
控制用眼:孩子看绘本、玩玩具,每20分钟应休息20秒,并看向6米外的物体。
调整环境:书桌高度为孩子身高的40 ~50 ,选择无频闪、4000K左右色温的台灯,且需要打开房间主灯。
坚持户外:每天至少2小时户外活动,可利用上下学、周末等时间进行。
7~12岁:近视控制强化期
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业压力增加,近距离用眼时间大幅延长,是近视高发期,需“预防+控制”双管齐下。
监测视力变化:每3个月到医院测一次视力,若发现裸眼视力低于4.9,及时做散瞳验光,明确是否为真性近视。
科学应对近视:若确诊真性近视,需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合适的眼镜,不可因“怕戴镜度数加深”而拒绝配镜,否则会因视物模糊导致用眼更疲劳,加速近视进展。
家长常犯的3个错误
错误一:“近视是小事,孩子长大了做手术就行。”
近视手术只能矫正视力,无法恢复眼轴长度,若孩子近视度数过高(如超过600度),会增加眼底病变(如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错误二:“给孩子买护眼灯、防蓝光眼镜就能防近视。”
护眼灯和防蓝光眼镜只能减少用眼疲劳,无法替代户外活动和科学用眼习惯。
错误三:“孩子看不清就是近视,直接配眼镜。”
孩子视力下降可能是假性近视(睫状肌痉挛导致),也可能是弱视、斜视等问题。
5个可落地的护眼习惯
制定“用眼时间表”:将孩子的学习、娱乐、休息时间明确划分,比如每晚7~8点写作业,每30分钟休息5分钟;8:00~8:30看绘本或玩益智游戏,8:30后不再接触电子产品。
打造“护眼饮食”:日常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A(如胡萝卜、菠菜)、叶黄素(如玉米、蓝莓)、钙(如牛奶、豆制品)的食物,这些营养素能保护视网膜、增强眼肌弹性,辅助维护视力健康。
坚持“户外打卡”:在日历上记录孩子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若工作日无法保证2小时,可利用周末补回,比如周六去骑行、周日去爬山,让孩子在运动中接触自然光照。
定期“视力自查”:每周用视力表给孩子测一次视力,若发现视力持续下降,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避免延误干预时机。
家长“以身作则”:家长减少自身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比如饭后陪孩子玩桌游而非刷手机,周末带孩子户外游玩而非在家看电视,用行动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广元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