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68岁的张大爷突发急性脑梗死,虽辗转多家医院治疗,但仍留下严重后遗症:右半边身体几乎无法活动。绝望之际,他经人推荐来到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尝试康复训练。坚持大半年,张大爷的身体虽有起色,却未达到预期。今年9月,其主治医生张涛告诉他:“医院新建的智能化康复中心试运行,可以试一试。”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9月26日,张大爷开启了智能康复治疗。评估显示,其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近端3+级、远端3级。首次进行上肢机器人训练时,机械臂带动僵硬的手臂移动,疼痛感让他几次想按停止键,是康复治疗师的鼓励眼神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下肢机器人训练更具挑战,张大爷的右腿难以跟上机械节奏,他几度灰心,康复治疗师总能及时递上温水鼓励:“您昨天多走了两步,今天肯定更棒!”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治疗时,酥麻感让他不适,医护人员便一边调整电流强度,一边拉家常分散他的注意力。哪怕他只能蹦出一两个字,也会立刻夸赞,让枯燥的治疗充满暖意。除智能器械训练外,医护人员还每天为张大爷做主被动关节活动。
30天的坚持终见成效。张大爷从需扶助行器缓行,到单拐挪动,再到无须辅助工具短距离行走,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是智能康复设备的精准辅助和医护人员的耐心守护,让我父亲重获希望。”张大爷的儿子感激地说。 (廖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