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1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彭州市
家门口来了“机器人医生”

       当传统康复遇上现代科技,基层医疗服务正迎来一场静悄悄的变革。近日,彭州市丽春镇卫生院智能化康复中心正式投入试运行,一批会“思考”、能“互动”的智能康复设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精准、高效、专业的康复服务。

       步入位于住院部一楼的康复中心,“智能”气息扑面而来。总面积超700平方米的空间内,集结了上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训练系统、数字OT评估与训练系统、经颅磁刺激仪等40余种康复设备,覆盖从评估到训练的全流程。

     “以前康复治疗多依靠治疗师的经验判断,如今智能设备让评估更精准、更客观。”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任驰介绍。他指着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训练系统说,这套设备能实时捕捉患者的平衡数据,生成量化报告,为制定个性化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这种“先评估、后治疗”的智能模式,让康复训练告别了传统的主观判断,迈入数字化时代。

       在上肢康复机器人前,因脑卒中导致手臂活动受限的张大爷正专心致志地进行训练。“机器能带着我的胳膊做动作,屏幕实时显示数据,就像玩游戏一样。”他笑着说。这款机器人不仅通过力反馈技术实现动作量化,还融入了沉浸式训练场景,让枯燥的康复变成了有趣的互动体验。而在不远处的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训练系统上,另一位患者正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下进行下肢步态训练,系统实时监测其行走姿态与平衡能力,为恢复步行功能提供精准支持。

       数字OT系统则将日常生活中的抓握、伸展等动作融入游戏化训练,在提升患者参与度的同时,精确记录每一次进步。正如任驰所言:“智能设备不仅是工具,更是能调动患者积极性的‘伙伴’。”

       中心的“智能”更体现在全程健康管理上。通过智能设备收集的数据,康复团队可以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实现“医院—社区—家庭”的无缝衔接。未来,该中心还将与残疾人“康复之家”联动,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门诊、住院、居家等多元化服务。

     “现在不仅设备智能,还有市二医院专家定期指导,我们心里特别踏实。”正在接受膝关节治疗的王阿姨道出了居民的心声。作为医联体帮扶项目,上级医院专家通过定期坐诊、远程指导,将智能康复技术扎根基层。

       从经验判断到数据支撑,从单一训练到人机互动,丽春镇卫生院的实践表明,智能康复正在重新定义基层医疗服务。当“机器医生”走进乡镇,科技不仅提升了康复效率,更让优质医疗资源变得触手可及。 (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