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四川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以下简称“四川脐血库”)工作人员田永丽,专程前往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将一面印有“采集脐血救生命 医护辛劳显真情”的锦旗送到产房护士长杨海燕的手中,并向该院产科全体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原来,该院2025年1月10日采集的一份脐带血,在四川脐血库冻存9个月零5天后,于今年10月15日被上海新道培血液病医院用于救治一位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38岁女士,为她带去康复的希望。
成都脐带血跨越千里救生命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患此疾病后,患者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高风险。
今年38岁的李女士就受此疾病困扰,在上海新道培血液病医院就诊后,医生准备给李女士进行“亲缘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体移植)联合脐带血输注”,找到一份相匹配的脐带血,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今年10月,李女士幸运地迎来了“新生”。一份由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采集的脐带血,与李女士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的十个点位八个相合,且细胞数也非常合适。
脐带血是新生儿出生后残留在脐带、胎盘中的血液,这种特殊的血液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国家限制类技术目录和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2版)》,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应用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恶性、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以及部分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的治疗。
在亲缘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带血输注的方案中,脐带血能够发挥多重积极作用。首先,脐带血作为第三方干细胞来源,能有效促进造血重建,缩短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其富含的造血干/祖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可弥补单倍体移植中细胞数量的潜在不足,降低植入失败的风险。其次,脐带血的免疫原性较低,含有大量不成熟的T淋巴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能够抑制同种异体反应,在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同时,显著降低急性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从而减少复发。此外,脐带血还能通过调节骨髓微环境和免疫耐受,增强单倍体移植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并降低移植相关的死亡率。
据上海新道培血液病医院医疗副院长兼血液一科主任刘芳介绍,在处理特定临床难题,如患者体内存在高滴度供体特异性抗体(DSA)的复杂情况下,脐带血的应用展现出独特的战略性保护价值。对于这类移植失败风险极高的患者,临床实践探索出了创新的治疗策略:在主干细胞输注前,预先输注脐带血。此方案将脐带血作为一种“生物免疫屏障”,其优先与患者体内的抗体结合,主动中和并清除针对供体细胞的“免疫攻击火力”,为后续植入的造血干细胞扫清障碍,营造一个安全的植入微环境。
刘芳表示,这一策略不仅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突破,也代表了脐带血应用的一个前沿学术方向,正如部分权威临床指南所推荐,它为攻克高风险移植中的免疫壁垒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极大地提升了治疗的成功率与患者的生存希望。
10月14日,这份脐带血被运抵上海新道培血液病医院,10月15日经复苏后输注到李女士体内。
一面锦旗致谢成都医生
“迎接新生命时,还能用脐带血帮到另一个生命,我们很开心。”杨海燕动情地表示。据杨海燕介绍,采集脐带血遵循严格流程,对母婴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我们也一直在科普脐带血知识,向准妈妈讲解采集安全性,还通过系统培训熟练掌握采集技术,确保操作规范。”
从科普宣传、采集、冷链运输到制备、检测、冻存,直至发放至临床用于治疗患者,每个环节都紧密相扣。在这场生命的接力赛中,每一步骤都严格控制质量。
据了解,我国对于入库保存的脐带血,设置了严格的检测与筛选标准。每一份入库的脐带血,其母血样本都须通过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多项检测;脐带血样本须通过病原菌、细胞活性等多重检测。“只有达到标准的脐带血才能被冻存入库,保障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田永丽说。
此次跨越川沪两地的生命救援,生动诠释了脐带血资源的巨大价值与医疗协作的力量。锦旗背后,是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以专业与仁心书写的生命篇章,也为更多罕见病家庭照亮了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