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5年1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颅颌面钛网板修复系统、口腔外科导航系统……
“川派”医学新科技集体亮相
□本报记者 白华宇

       11月3日,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赛颁奖典礼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会在成都举办。

       本次大赛以“鼎新·发展·科促·领航”为主题,药物、器械、医疗技术、“一带一路”四大赛道162个项目,历时4个月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7项。

       获奖项目

       聚焦临床需求和痛点

       聚焦肺癌早期诊断难、全麻药物术后苏醒慢、口腔颌面外科开放手术创伤大等临床需求和痛点,此次获奖项目覆盖新药研发、高端医疗装备、数字医疗与公共卫生等领域,项目单位涵盖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药企业,充分展现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例如,在颌面部手术中,标准形状的钛板需要医生在术中手工塑形,耗时长,还难以贴合面部骨骼。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姜楠团队开发国内首个个性化颅颌面钛网板修复系统,在术前就能通过患者面部和牙齿的数据,结合3D打印技术,定制完全贴合患者面部的钛网板,提升手术效果。这一项目获得了本次大赛一等奖。

       同样来自该院的田陶然团队研发了基于AI+AR技术的口腔外科导航系统。该系统能实时采集手术部位图像信息,通过AI算法计算操作精度,并借助AR眼镜及时反馈。试验证明,该系统可将手术操作精准度提高数倍,还能减轻医生操作负担。这一项目同样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一等奖。

       多个团队

       现场与企业签约

       据悉,本次大赛多个参赛项目已进入中试验证与临床研究阶段。

       聚焦重症患者的营养问题,达州市中心医院郑祥德团队的“声音/震动导航式空肠营养导管研发与成果转化”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三等奖。

       这是一种可连续发声/振动的空肠营养导管,将导管所发出的声音作为体表识别的“目标靶音”,可以准确探及导管的位置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准确定位、成功置管。由于其售价低、实用性强,项目团队获得孵化,已与医疗科技公司合作研发、生产、销售,预计明年上半年即可正式投产并上市销售。

       和郑祥德团队一样,田陶然团队的项目也已和一家企业签约,预计明年正式投入市场。

       此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柯博文团队、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韩向龙团队、林云锋团队、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廖贻达团队、四川省肿瘤医院李超团队、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罗霞团队在大会现场与企业签约,签约总金额约3亿元。

       事业产业

       协同聚力共发展

       会议现场举行了科研高能级平台授牌仪式。全省7家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6家研究型病房建设单位、3家委核医学重点实验室、35家委医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代表接牌。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邓正权称,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建设集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和应用于一体的研究型医院,打造“医、研、企”联合实验室,布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中心,促进临床需求、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畅通。要进一步在体制机制协同上发力,优化配置全省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资源,构建科学化、体系化攻关重大科研项目的格局。要进一步在事业、产业协同上发力,以科技创新牵引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将创新成果转化为诊疗水平提升、患者体验改善和健康产业升级的实际成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围绕研究型医院(病房)高质量发展,聚焦临床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核心环节,大会同步举办了卫生健康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培训班。面向获奖及重点培育项目,采用“理论+实训+资源对接”模式,举办了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