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等
帮扶成绩
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已建成卒中、创伤、胸痛等五大中心,麻醉、中医疼痛、肛肠等领域发展迅速,基本具备高原性肺水肿、创伤后脑出血等旅客群体易发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
在九寨沟县,优质医疗既是当地群众的健康依托,更是支撑全域文旅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里,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牵头的“组团式”传帮带医疗帮扶团队持续扎根,推动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医疗能力实现从“补短板”到“提质量”的跨越,不仅让当地群众“看病不出县”,更以可靠的重症救治、特色诊疗能力,为中外游客筑牢健康防线。
针对薄弱环节发力
夯实县域医疗根基
“组团式”帮扶的核心,是让每个重点科室都拥有独立服务能力。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派出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围绕九寨沟县人民医院的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在麻醉、中医疼痛、肛肠等领域交出亮眼答卷。
作为麻醉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王玙是第三批驻院帮扶专家。而此前,两批专家已为医院麻醉科搭建起完善的临床制度体系,当地医生已能独立开展常规手术麻醉。于是,王玙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从有到优”:“针对高原地区医疗特点,我们正在搭建高原特色病例数据收集框架,帮当地医生整理数据、写学术文章,填补科室科研空白。”得知当地医生渴望学习疼痛相关技术,他便主动联系外部培训班,让技术学习落地见效。3个月内,科室科研意识与操作精细度显著提升。
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海雁的到来,为医院填补了中医疼痛治疗的空白,并将其打造为一项特色项目。2020年九寨沟县医共体建设后,医院中医职能划转,疼痛领域的中医诊疗长期缺位。张海雁带教的3名徒弟均无中医基础,她从经络知识教起,每周开展2~3次培训,详解12条正经、奇经八脉等基础内容,手把手演示操作。一名长期失眠的患者,经过5次夹针联合耳针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针对游客常见的腰扭伤、受凉疼痛,中医治疗也广受认可,疼痛门诊人气渐旺。
肛肠科是“组团式”帮扶的“老牌阵地”,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的持续帮扶下,医院常规肛肠手术已能独立开展。今年7月,医院在帮扶团队的帮助下,成功开展阿坝州首例“经括约肌间入路腔镜手术”,为一名乡村老师治疗复杂性肛瘘。术后不到20天,患者即康复返岗。截至9月,两个半月内,医院共完成近20台复杂手术,包括罕见的括约肌外瘘手术、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手术等。
紧急救治能力升级
为文旅“兜底”健康
九寨沟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满足中外游客的重症救治需求,是当地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作为离景区最近的综合医院,九寨沟县人民医院正逐步成为游客与群众的“生命防线”。
医院在阿坝州同级医院中率先建成卒中、创伤、胸痛等五大中心,呼吸科等专科的建立则填补了区域空白,2024年12月,医院挂牌成立阿坝州临床营养质控中心,门急诊及手术量、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2021年ICU刚开展业务时,危重病人转出率很高;现在随着技术成熟、口碑提升,更多重症患者能留在本院救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邓明雷介绍,过去心梗、脑梗、创伤患者因救治条件不足,多需紧急转往上级医院;如今,医院已具备脑出血患者全流程救治能力——不仅能开展手术,还可完成术后围术期管理,多数患者术后可顺利康复,或仅需转至上级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杨超作为帮扶医生,参与了多例外籍游客的救治工作。2024年,医院ICU共收治10多例外籍游客,常见病症包括高原性肺水肿、创伤后脑出血等。救治75岁缅甸籍游客的案例,让杨超记忆犹新。他回忆,患者在九寨沟景区上车时踩空摔倒,出现头昏、头痛、呕吐症状,10多分钟未缓解。景区“120”将其送至沟口二医院,CT显示颅内出血,随即迅速转院至九寨沟县人民医院。“患者入院时昏昏沉沉的,我们决定密切观察。”次日上午复查CT发现患者出血增多,下午4点,医护团队便为患者实施了钻孔引流手术。术后,患者意识逐步恢复,能听懂指令并遵照指令抬手抬脚,生命体征稳定。术后第三天,患者明显恢复,医院为其安排了常规转诊。“家属特别认可,没想到县级医院能成功处理这样的重症急症,觉得安全可靠。”杨超说。
为解决外籍游客沟通难题,医院还与九寨沟旅游局形成了联动机制:九寨沟旅游局提供专业翻译人员,医院配备智能翻译设备,多途径保障医患沟通顺畅。“目前我们基本具备了高原性肺水肿、创伤后脑出血等旅客群体易发的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可有力保障中外旅客健康。”邓明雷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