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10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云”端智慧桥护民健康

       帮扶单位:

       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

       帮扶成绩

       黑水县人民医院新增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等新技术项目17项,填补了县域医疗技术空白;完成急诊5G远程会诊信息化建设,成为阿坝州首家部署急诊远程会诊系统的县级医院。


       黑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长期以来,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着人才队伍建设乏力、专科建设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滞后等诸多短板。

       2022年6月,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医疗协作正式开启——浙江省嘉兴市组建精锐医疗团队,选派急诊、骨科、儿科、重症、外科、超声、微生物科等领域骨干,对口帮扶黑水县人民医院。三年来,这场协作不仅让这里多项医疗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更构建起可持续的帮扶新模式。

       实地派驻+智慧互联

       双轮驱动破地域壁垒

       自帮扶工作启动以来,黑水县人民医院依托“实地派驻+智慧互联”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医疗服务能力跨越式提升,打破“看病远、看专家难”的地域壁垒。

       一方面,打造智慧医联体标杆。针对高原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特点,帮扶团队牵头构建远程医疗网络,实现远程会诊、影像阅片“秒级响应”,让医院平台科室诊断水平达到三级医院标准。截至目前,黑水县人民医院已累计完成远程会诊76例次,成功救治脑梗死等急危重症患者53人次,还高效救治了乌头碱中毒患者,一条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生命通道”已然打通。

       另一方面,攻坚“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14名嘉兴三甲医院专家驻点帮扶,手把手指导流程优化与技术规范,推动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跃居阿坝州县级医院前列。在此基础上,医院创新实施“1+N”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专家带教+定向进修+专项培训”三维模式,为医院培养骨干医师35名,从手术台上示范操作,到病房里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中分享经验,“手把手”带教将成熟的技术和诊疗思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当地医生。“技术输血+人才造血”标本兼治的可持续帮扶模式带动新增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椎管扩大减压术等新技术项目17项,填补县域医疗技术空白,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度转变。

       基层扫描+云端诊断

       创新模式解影像诊断难题

       过去,黑水县人民医院放射科长期面临“影像看得清,诊断拿不准”的困境——基层医生经验不足,群众想做准确诊断,得辗转数百公里到成都的三甲医院,耗时又费力。

       帮扶团队到来后,这一局面被彻底改写。

       通过打通嘉兴市第二医院与黑水县人民医院放射科的端口壁垒,创新推出“基层扫描+云端诊断”模式:黑水县医院完成影像采集后,数据通过加密网络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由嘉兴市第二医院放射科专家在线阅片、出具诊断报告。从数据上传到专家反馈,平均耗时不超过30分钟,每份报告都带着三甲医院的“权威认证”,既避免了误诊、漏诊,又省去了群众奔波之苦。

       截至目前,该模式已累计出具诊断报告16844份。如今,黑水县群众在本地医院做完检查,当天就能收到省级专家的诊断意见,“家门口看名医”从愿望变成现实,在关键疾病的早期筛查、及时干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成急诊远程会诊系统

       对接资源抢出救命时间

       在智慧医疗建设上,黑水县人民医院还实现了另一项突破——完成急诊5G远程会诊信息化建设,成为阿坝州首家部署急诊远程会诊系统的县级医院。这一系统直接对接嘉兴高端医疗资源,让高原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嘉兴三级医院的高质量急诊服务。

       此前,一名脑梗患者突发急症,当地医生通过5G远程会诊系统,实时连线嘉兴专家,快速制定溶栓方案;另有一名乌头碱中毒患者,也是在远程指导下得到有效救治。截至目前,医院已利用该系统成功救治76名患者,在急危重症救治中抢占了关键的“黄金时间”,让远程医疗真正成为守护群众生命的“隐形专家”。

       当前,黑水县人民医院正全力推进电子病历评级与等级医院评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提升管理水平。对于未来,医院也有清晰规划:在“走出去、引进来”上继续下功夫,结合本地群众需求,定期引进华西、浙江、上海等地的优质医疗资源,开设“名医门诊”,让黑水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国知名专家的诊疗服务。

       三年山海协作,嘉兴与黑水用医疗帮扶架起了连心桥。如今,黑水县人民医院的诊疗能力显著提升,新技术不断涌现,本土人才梯队逐渐成形,这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医疗守护,正让优质医疗资源在高原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