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帮扶成绩
松潘县危重患者县域就诊率提升至85 ,三、四级手术占比均实现逐年增长,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至7.2天,群众满意度达96.3 。
2022年5月,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与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联合组建的首批“组团式”帮扶工作队,正式进驻松潘县人民医院,开启乡村振兴医疗帮扶工作。截至目前,4批队员已完成轮换交接,“组团式”帮扶与医联体建设深度融合,技术提升与管理加强同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并举,全县医疗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综合服务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软硬件升级
诊疗能力多层突破
医疗服务的提升,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三年来,松潘县人民医院推进了一系列硬件改造与软件升级项目,不断拓展服务边界:成功建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为急危重症患者搭建起快速救治通道;先后改扩建急诊急救创伤中心、血透室、健康管理中心、内镜中心、超声医学科、老年病区、消毒供应中心,让诊疗环境更贴合群众需求;同步推进信息化建设,购置核磁共振、彩超、超声刀等先进医疗设备。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在帮扶团队的指导下,松潘县人民医院重点强化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妇产科、外科等核心科室建设——与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搭建远程会诊平台、远程影像会诊系统,还与对方妇产科建立了“组团式”帮扶专科联盟,遇到危急病例时,能及时获得技术支持。
2025年6月23日,松潘县人民医院外科团队在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袁浩的带领下,成功为一名54岁患者实施“腹腔镜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消化道重建术”——这是医院首次开展此类高难度手术。仅半个多月后,7月10日,医院手术室又完成一台复杂手术:在帮扶团队技术支持下,多学科协作成功为患者实施复杂脊柱合并下肢骨折四级手术。
2023年,中医康复科、儿科获评阿坝州级重点专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肛肠科、中医康复科还获批州级质控中心;2024年4月,外科获省卫健委“2024年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县级)”立项,8月又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成为联盟成员单位。截至目前,医院已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0余项,门急诊量、住院患者数量、三四级手术占比均实现逐年增长。
从“输血”到“造血”
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三年多的“组团式”帮扶,让松潘县人民医院人才队伍日趋成熟,人才梯队更趋合理,形成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为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医院整合“组团式”帮扶、医联体、“传帮带”、对口支援等资源,先后引进3名副主任医师担任科室主任,充实核心技术力量;三年间选派76名临床业务骨干到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进修学习,组织医护人员参加各类质控会议、能力提升培训共计320人次。
7月15日,松潘县人民医院与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共建的博士工作站揭牌。每周三,博士工作站团队成员都会与松潘县人民医院医生联合坐诊,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成都三甲医院的优质服务,同时通过“师带徒”模式,手把手培养本土医疗人才。这一帮扶模式既精准回应了高原群众的健康需求,又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原地区的医疗帮扶新路径。
推进医共体建设
织密县域健康防护网
2024年6月,《松潘县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实施,同年8月,全县医共体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作为医共体牵头医院,松潘县人民医院积极组建医共体管理机构,稳步推进人、财、物统一管理——乡镇片区财务人员集中到医共体财务科办公,实行单独设账、集中核算;建立统一采购账户,实现药品、耗材集中采购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物资供应;选派9名管理人员,由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班子成员兼任5个片区分院院长,安排县医院、县中藏医院的临床和医技科室,定点帮扶17个乡镇卫生院,将优质资源延伸到基层。
同时搭建远程医疗平台,实现了CT、MRI影像实时传输,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8 ,截至目前,平台已完成远程诊疗300多例次,让群众无须长途奔波就能享受优质诊断服务。
数据显示,如今,松潘县危重患者县域就诊率提升至85 ,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至7.2天,群众满意度达96.3 ,朝着“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再转诊”的分级诊疗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