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10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帮扶单位:

       眉山市人民医院

       帮扶成绩

       茂县“县—乡”医疗协同应急接力机制日益完善,当地医院专科手术种类日益增多,乡镇群众在家门口也能看上“大医院专家”。


     “同饮一江水,两地一家亲。”岷江之水自北向南,流经茂县,穿成都平原过眉山,最终汇入长江。岷江的水,为茂县和眉山串起了解不开的情愫。

       两年来,来自眉山市人民医院的“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扎根茂县人民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在急诊抢救、专科手术、基层带教一线忙碌,不仅帮当地群众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健康危机,更让这里的救治能力全面提升。

       一场抢救

       试出“县—乡”协同实效

       2023年12月2日,茂县富顺镇卫生院的诊室里突然乱了起来——一位村民突发心脏骤停,倒在诊室外,意识没了,心跳也停了。正在这里坐诊的眉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刘安康,听到呼救声立刻冲了过去。

     “快拿除颤仪,准备心肺复苏!”刘安康一边喊,一边跪在地上开始胸外按压。手指测颈动脉、解开患者衣领、规律按压胸腔,每一步都没耽误。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也迅速配合,递药物、接监护仪。几分钟后,除颤仪充电完成,电极片贴在患者胸前……终于,监护仪屏幕渐渐跳出了窦性心律,患者的胸口慢慢有了起伏。

       但抢救没有结束。刘安康知道,心脏骤停后的后续治疗非常关键,他立刻联系茂县人民医院开通急诊绿色通道。救护车一路鸣笛,患者从乡镇卫生院转到县医院ICU,转诊、交接、后续监护,每个环节都无缝衔接。半个月后,患者康复出院,特意来到医院送上一面锦旗,他说:“要是没有你们,我这条命就没了。”

       这场抢救,不只救回了一条生命,更试出了“县—乡”医疗协同的实效——从基层卫生院到县医院,帮扶团队搭建的应急接力机制,在关键时刻真能扛事。

       一次突破

       穿针引线促专科发展

       2024年12月,茂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迎来了一个里程碑——成功完成首例“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四级手术”。这台手术的“领路人”,是来自眉山市人民医院的帮扶专家王靖皓。

       患者是一位中年女性,子宫里长了个直径4厘米的肌瘤,位置很深,压迫到了子宫内膜,导致月经紊乱。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患者只能去成都的大医院做手术,不仅花钱多,还折腾。“我们有宫腔镜设备,只要掌握技术,在县里就能做。”王靖皓跟科室医生商量后,决定接下这台手术。

       手术前,王靖皓带着团队反复讨论方案,模拟手术流程;手术中,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要点:“肌瘤位置深,要注意避开血管,切除的时候力度要均匀。”当地医生宋恩慧在旁边仔细看,时不时记录操作细节。两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肌瘤被完整切除。患者术后三天就出了院,复查时各项指标均正常。

     “以前觉得这种高难度手术离我们很远,有了王老师的指导,我们现在也有底气了。”宋恩慧说。这台手术,填补了茂县县域内妇科微创技术的空白,也让科室医生对专科发展更有信心。如今,在王靖皓的带教下,茂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已能独立处理一些常见的妇科感染性疾病,遇到复杂病例,也能提出自己的诊疗思路。

       一个体系

       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作为茂县医共体牵头单位,茂县人民医院在帮扶团队的指导下,慢慢搭建起“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每遇乡镇“逢场日”,帮扶专家都会跟着当地医生去乡镇卫生院坐诊,有时候还会去村里巡诊。

       帮扶团队带教也是“实打实”的。每位帮扶专家都有1到2名当地“徒弟”,从查房、写病历,到手术操作、病例讨论,全程带着。两年来,帮扶团队带教出的本土医护人员,不少已经成了科室的业务骨干,能独立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有的还能处理一些简单的急症。

       2024年9月,茂县迎来旅游旺季,一名4岁小游客突发阵发性心动过速。家长抱着孩子冲进县医院急诊科时,孩子脸色苍白、手脚冰凉、一动不动。急诊科立刻启动联合救治,先精准测量孩子体重,再根据体重算出药物剂量,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慢慢静脉滴注。几分钟后,孩子心率从200次/分下降并稳定在90次/分左右。救治成功后,医院儿科整理了小儿常见心律失常的诊疗流程,把用药剂量计算方法、监护要点都写进手册,方便当地医生随时查阅。

       现在的茂县,急诊抢救更及时了,能做的专科手术种类更多了,乡镇群众在家门口也能看上“大医院专家”,基层医疗的希望之光,在这片土地上慢慢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