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5年10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看病“往外走”变县内就医

       帮扶单位:

       遂宁市中心医院

       帮扶成绩

       理县人民医院门诊量从日均30人次增长至150余人次,住院人次增长30 ;2025年9月,医院ICU正式运行,结束了理县没有重症医学科的历史。


       秋季的理县很美,雪山映着蓝天,翠绿的岷江穿城而过。走进理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里患者有序就诊,检验科内设备高效运转,ICU病房中医护人员紧盯监护仪……很难想象,两年前的这里,还是一家设备陈旧、技术薄弱,连常见危重症都难以收治的县级医院。

       这场蜕变的背后,离不开遂宁市中心医院“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的付出。

       填补技术空白

     “看病远”成为过去

       2024年盛夏,遂宁市中心医院组建的帮扶团队接过接力棒,奔赴理县。这支队伍里,既有精通医院管理的院长,也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外科、内科、医技、护理专家。初到理县,团队没有急于“铺开摊子”,而是先沉下心走遍医院20多个科室,和医护人员促膝长谈,跟诊查看患者,摸清症结。“帮扶要帮到根上、扶到点上,让理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挂职理县人民医院院长的李祥坤,在第一次全院大会上的话,成了团队共同的目标。

     “以前做个幽门螺杆菌检查,得坐车去成都,来回要两天。现在在县里就能做,又快又准。”刚做完碳13呼气试验的藏族大叔泽让拿着报告单笑着说。这是帮扶团队带来的新变化之一——2025年第二季度,他们推动开展的碳13呼气试验,准确率达97 ,为胃病患者精准诊疗提供了支撑。

       一年多来,理县人民医院多项微创治疗空白填补完成:10例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CAES)全部成功,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到1.5天;血液透析中心从3个单元扩容到10个,服务患者数量翻了3倍,肾病患者不用再每周往返外地透析;眼科“光明使者”行动完成286例白内障手术,不少老人术后重见光明,拉着医生的手说“能看清孙娃的脸了”……

       筑牢生命屏障

       急救体系日益完善

     “以前遇到热射病患者,我们只能往上级医院送,现在我们自己就能救。”理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唐玉娇很是感慨。

       一年前,80岁的刘婆婆被送到医院时,体温高达40℃,血压不断下降。值班医生初步判断是感染性休克,帮扶专家杨桥仔细查看后,立刻否定:“患者有长时间烤火史,感染指标不高,是热射病,必须马上降温。”

       当时,理县人民医院从未收治过热射病患者,医护人员都有些不知所措。杨桥一边指挥“冰袋敷大动脉、静脉补液、监测凝血功能”,一边手把手教大家操作。连续36小时守护,刘婆婆的体温终于降了下来,意识也逐渐清醒。这次抢救后,团队趁热打铁,完善了高热、休克等危重症的救治流程,还建成了ICU重症监护病房。2025年9月,ICU正式运行,结束了理县没有重症医学科的历史,并成功救治多名危重患者。

       在团队的推动下,医院还搭建起急诊急救“五大中心”——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5G智慧急救系统让“上车即入院”成为现实——救护车接到患者后,心电图、生命体征等数据能实时传回医院,医生提前制定方案,患者到院就能直接进手术室,急救响应时间缩短到30分钟内。

     “不仅要在医院内守好防线,还要让更多人学会自救。”为此,团队走进学校、社区、军营,教大家心肺复苏、创伤包扎。去年秋天,在古尔沟镇的一场培训上,藏族小伙扎西学会了心肺复苏技能,后来成功抢救了晕倒的邻居。“医生教的本事,关键时候能救命。”扎西说。

       人才传帮带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帮扶团队始终坚持“短期救急、长期造血”,推行“师带徒”机制、“带着做、看着做、放手做”的带教模式,手把手教当地医生掌握核心技术。

       外科医生肖坤华带的徒弟周明,刚开始连简单的缝合都不熟练。肖坤华从持针手法教起,手术时让周明在旁观摩,术后一起分析病例,还鼓励他上台操作。一年下来,周明已经能独立开展常见的外科小手术。两年来,团队共培养27名当地骨干医师、6名护理骨干,其中4人成了科室带头人,11名医生被派往遂宁进修,回来后都成了业务能手。

       为了让大家开阔视野,团队还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承办省级微生物检验协作网活动,76名川西北检验骨干来院学习;护理团队第一次站上全国儿科护理年会的讲台,分享理县的护理经验,实现了科研输出“零的突破”。

       如今的理县人民医院,早已不是两年前的模样:口腔科、眼科独立成科,门诊量从日均30人次增长至150余人次,住院人次增长30 ,病例组合指数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在家门口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