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
绵阳四〇四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
帮扶成绩
在帮扶下,壤塘县人民医院血透室累计提供治疗超400次;口腔中心已接诊200余人次,开展治疗80余例;眼视光中心已完成800多例白内障手术,4名当地医生已经能独立诊治常见眼病。
壤塘县人民医院的血透室里,刚结束治疗的吾依乡患者泽仁(化名)终于不用每月花3天时间往返数百公里外的马尔康做透析了。“省了路费和住宿费,还不耽误工作,在家门口治病就是安心。”泽仁的话,道出了当地不少患者的心声。
这一切的改变,始于2024年6月进驻壤塘县人民医院的第三批“组团式”帮扶工作队。这支由绵阳四〇四医院牵头,联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组成的团队,锚定“提升诊疗能力、培养人才队伍、加强医院管理”三件事,与当地医护人员携手,让县医院慢慢有了大变化。
血透室落地
终结跨县奔波之苦
帮扶前,壤塘没有血液透析能力,全县10多名终末期肾病患者,每月得多次往马尔康、成都跑。路途远不说,车费、住宿费是笔不小的开支,频繁奔波也让身体吃不消。
帮扶团队一到,就把建血透室当成“急活”对待。从选场地、买设备,到定流程、教技术,每一步都紧盯。他们专门将县医院里通风好、空间合适的地方改造成血透室,采购适配高原环境的透析机;又选派了县医院4名医生、2名护士到绵阳接受专项培训,从血管穿刺到参数调整,由专家进行悉心指导。
2025年1月,血透室正式启用,使首批7名患者告别了长途奔波。刚开始,帮扶队员每天守在血透室,患者血管条件不好,就指导当地医生反复练习穿刺角度;透析中参数有波动,就一起分析调整。慢慢地,本地医护人员越来越熟练,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操作。运行至今,血透室已累计提供治疗超400次,不仅为患者节省了开支,更填补了壤塘县在血液透析领域的空白。
口腔中心从无到有
解了“牙疼硬忍”的愁
“以前牙疼只能硬扛,实在受不了就去私人诊所拔牙,又贵又不放心。”2025年9月,壤塘县人民医院口腔中心揭牌当天,牧民卓玛(化名)做完龋齿填充,终于不用再被牙疼折磨。而这个让卓玛受益的口腔中心,是帮扶专家刘吉祥一手筹建的。
之前,壤塘县人民医院既没有独立的口腔科,也没有口腔专业医护人员。刘吉祥刚到壤塘县人民医院,就面临“零基础”的难题:没诊室、没设备、没帮手。但他没有退缩。设计时,他带着卷尺量尺寸,手绘3版设计图,连诊疗椅和牙片仪的间距、消毒室的动线都标得清清楚楚。装修时,他每天泡在工地,查防水层厚度、看电路负载,甚至自己动手调通风管道。选设备时,考虑到高原缺氧,他从10多个品牌里挑选出能稳定运行的口腔综合治疗台和CT。
中心建成后,刘吉祥的工作更加繁重。他日均接诊约10人,所有手术亲力亲为;更肩负带教重任,将技术拆解成“步骤教程”手把手传授。为确保技术传承,他主持编写了《口腔诊疗操作规范》等十余项制度及配套手册。
截至目前,口腔中心已接诊200余人次,开展治疗80余例,壤塘群众“看牙难、看牙贵”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
眼视光中心启用
护航高原群众眼健康
“能清楚看到孙子的笑脸了。”72岁的俄色(化名)在县医院眼视光中心做完白内障手术后,握着医生的手激动得红了眼。这个让俄色重见光明的中心,是国内海拔最高的眼视光诊疗中心,于2025年9月启用,占地近600平方米,投资500余万元,配备了卡尔蔡司手术显微镜、超声乳化仪等先进设备,可实现从检查到手术的一站式诊疗。
壤塘地处高原,紫外线强,白内障、屈光不正的人特别多。以前,群众看眼病得往成都、绵阳跑,不少困难家庭只能放弃。为此,帮扶团队搭建了一张“立体支撑网”:依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芳眼科博士工作站,定期邀请专家坐诊、指导手术;对接绵阳四〇四医院,建立“随需随到”的响应支援机制;选派县医院骨干,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进修学习。
壤塘县医院眼科主任何燕的成长,就是最好的例子。2024年初,她去温州参加培训,从理论到模拟操作、湿实验室实操,一步步学。为了练会手术,她每天早到晚走,光练习用的猪眼就用了近2000只,慢慢掌握了标准化超声乳化手术技术。2024年11月,她独立完成了壤塘首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实现了壤塘眼科能力“从零到一”的突破。
截至现在,眼视光中心已做了800多例白内障手术,并挂牌成为“温州医科大学高原地区眼健康研究壤塘基地”。更重要的是,4名本土眼科人才已经能独立诊治常见眼病。
从血透室破解奔波之苦,到口腔中心纾解“牙痛硬忍”之愁,再到眼视光中心守护清晰视界——帮扶团队一步步为县医院的发展筑牢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