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10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汶川县
先进诊疗技术落地生根

       帮扶单位:

       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帮扶成绩

       2022年“组团式”帮扶开展以来,汶川县人民医院成功独立设置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新增干部保健科、介入肿瘤科、视光中心,成立消化疾病诊疗中心并建成RICU(呼吸重症监护室);陆续开设心血管内科、疼痛科、介入肿瘤科等专科门诊,同时稳步推进心内科、重症医学科、妇产科等“南医-汶医”同质学科建设。


       2022年6月,一支承载着医疗帮扶使命的队伍踏上了这片土地——汶川县人民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彭勇博士作为“组团式”帮扶队长,带领本院及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的队员共同参与此次帮扶行动。彭勇不仅担任队长一职,还接过了院长重担。而中医妇科专家吴霜便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初到汶川,陌生的气候与生活习惯让吴霜有些忐忑,但在县领导、帮扶队员及医院同事的关怀下,她很快融入这个温暖的集体,也开启了与汶川的“医疗情缘”。

       初入汶川

       中医良方解民忧

       刚抵达汶川县人民医院,吴霜便与南充市中心医院妇产科的贺泓霓医生、唐英博士并肩作战,把中医诊疗的优势落到实处。她们聚焦女性“经、带、胎、产、杂”类疾病,从月经不调、先兆流产,到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绝经前后诸证,都仔细辨证开方。在住院部和中医科,吴霜还引入并推广了砭石通乳、中药灌肠、穴位埋线等中医特色疗法,帮助许多患有疑难杂症的妇女恢复健康。在医院里,常常可以听到患者对她们的夸奖。

       疫情期间,吴霜也没闲着。她和团队一起熬制中药“大锅汤”,送到社区一线,为居民筑牢健康防线。从门诊坐诊到病房查房,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到熬制防疫汤药,吴霜始终尽心尽力。一年帮扶期满时,汶川早已成了她心里的“第二故乡”。恰逢汶川县人民医院开展“硕博进阿坝”计划招募人才,吴霜便毫不犹豫接受了邀请,正式成为一名“新汶川人”。

       扎根汶川

       建科育人结硕果

       2023年9月,吴霜以新身份重返汶川县人民医院,首要任务便是筹建中医综合诊疗中心。她带着团队梳理中医适宜技术,并引入预防、保健、治疗一体化的服务理念,让中医药真正贴近群众。在帮扶团队的推动下,全国名中医王成荣汶川传承工作室、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相继在医院落成,为汶川中医发展注入了更强动力。

       2024年6月,新一批“组团式”帮扶队长李天红任汶川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他迅速整合各方资源,融合吴霜与南充市中心医院妇产科王江医生、麻醉科邓姣医生的学科优势,推动医疗技术再升级。吴霜带领团队开展输卵管造影术、中医综合疗法配合促排卵治疗排卵障碍型不孕,还引入富血小板血浆技术和盆底康复治疗技术,帮助更多女性解决生育与健康难题。这一年,吴霜因工作突出,获得汶川县“扛旗争先·奋斗标兵”称号;她还以“中医药+”的思路,完成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项目申报,让临床与科研齐头并进。

       全域提升

       医疗服务换新颜

       自2022年“组团式”帮扶开展以来,帮扶团队始终以“补短板、强优势”为目标,全方位推动汶川县人民医院发展。

       在学科建设上,医院实现了质的飞跃: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成功独立设置;新增干部保健科、介入肿瘤科、视光中心,成立消化疾病诊疗中心,建成RICU(呼吸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内科、疼痛科、介入肿瘤科等专科门诊陆续开设,心内科、重症医学科、妇产科等“南医-汶医”同质学科建设也在稳步推进,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上级医院同质化的诊疗服务。

       科研与技术创新同样亮眼。帮扶团队推行“科研结对”,师傅带徒弟共同撰写课题,推荐申报省级科技项目1项、州级科技项目41项,成功立项1项。更重要的是,以前医院“不敢做、做不了”的高难度技术,如今都能独立开展:内镜胆道逆行造影(ERCP)、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等相继落地;动静脉造瘘术、内瘘狭窄球囊扩张、乳腺恶性肿瘤根治术等实现“零的突破”;耳针、经皮肺穿刺、肿瘤规范性化疗等44项新技术新项目投入临床,改变了汶川医疗“技术薄弱”的旧貌。

     “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吴霜常说:“汶川有长征精神,有大禹情怀,这片土地教会我坚守与奉献。”对所有帮扶队员而言,“一次汶川行,一生汶川情”不是一句口号——是彭勇扎根一线梳理医院发展规划的日夜,是吴霜从“过客”变“家人”的选择,是李天红推动技术升级的担当,更是全体队员用专业与热忱筑起的健康防线。

       如今,汶川县人民医院的门诊量多了、手术种类全了、群众好评多了,但帮扶团队的脚步并未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