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
帮扶成绩
3年时间,医疗团队帮助红原县人民医院新增了血液透析中心、内镜诊疗中心、公共卫生科等科室。
今年来,帮扶团队累计开展巡诊活动十余次,覆盖全县11个乡镇,服务群众5万余人次。
海拔3507米的红原草原,空气含氧量比平原低近四成,而且寒风时常肆虐,但这里医疗帮扶的脚步始终未断。自2022年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启动以来,来自绵阳的医疗团队一批接一批扎根红原县人民医院。他们不搞“一阵风”式帮扶,而是带着“教方法、留本事”的想法,实实在在破解当地看病难题。
精准补短板
让医院“能看大病”
对红原群众来说,在家门口看好病是最实在的需求,尤其是急危重症,能不能及时治、治得好,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绵阳帮扶团队刚到红原就发现,当地医院不光缺懂技术的人,更缺关键科室和必要设备——没有重症监护室,重病患者得往几百公里外的医院送;没有透析中心,肾病患者每周要长途奔波做治疗。
“光派医生不够,得先把‘看病的架子’搭起来。”帮扶团队和红原县人民医院一起商量,盯着群众最急需的科室发力。3年时间,就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重症医学科、血液透析中心、内镜诊疗中心、感染科、公共卫生科。科室建起来后,群众看重症、做透析、查胃肠镜,不用再折腾跑远路,家门口就能解决。
随着重症医学科慢慢步入正轨,县医院急诊科接诊的急危重症患者越来越多,原来的诊疗条件渐渐跟不上了。“急诊科是救急的第一道关口,绝不能掉链子。”2025年,帮扶团队主动对接上级部门,经过一次次沟通协调,终于争取到190万元的绵阳援建资金,专门用来建设急诊科的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从EICU的功能分区怎么划、医疗设备怎么摆,到诊疗流程怎么定、医护操作怎么规范,帮扶专家全程紧盯,没放过一个细节。
如今,EICU建成投用,和之前的重症医学科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了“急诊接诊—重症救治”的闭环。以前遇到心梗、严重创伤的患者,得赶紧联系转院;现在在县医院就能及时抢救、监护,红原的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实实在在提了一个档次。
上门送服务
把诊室“搬进草原”
红原草原辽阔,牧民居住分散,许多偏远牧户距县城医院数十公里,老人、儿童或行动不便者看病就医成为一大难题。帮扶团队看在眼里,没等着群众上门,而是主动把医疗服务往偏远地方送,牵头带着县医院的医护人员搞起了“健康巡诊”。
2025年,红原启动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帮扶团队第一时间报名参与活动,和本地医护人员组建了一支专业体检队。那5个月里,队员们几乎没歇过——今天去东边的乡镇,明天去西边的牧区,后天又到山里的学校、寺庙。草原上天气多变,有时候早上还是晴天,中午就飘起雪花,但没人中途退缩,就怕漏了一户、少了一人。
80多岁的牧民仁青老人,常年瘫痪在床,出门看病特别难。帮扶专家听说后,专门提着医疗箱上门。量血压、听心率、查用药情况,还跟老人的家人细细交代护理注意事项。“以前得请人抬着去县城,现在医生到家里来看病,太方便了。”老人的家人握着专家的手,反复道谢。
今年以来,这样的巡诊已经搞了十多次,全县11个乡镇都走到了,前后服务了5万多群众。医疗帮扶不仅守住了草原群众的健康,更把医生和老百姓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创新解难题
让看病“更准更细”
帮扶不能只“输血”,还得帮当地医院练出“造血”的本事。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卫加勋,是“组团式”帮扶队里的一员。他发现,帮扶医生各有专业特长,但平时分散在不同科室,其专业优势未能得到有效整合;本地医生在复杂病例的诊疗上,还需要更多针对性指导。
琢磨了一阵,卫加勋提出了“全院联合查房”的想法——把所有帮扶医生集中起来,定期针对一个科室查病人,既发挥各自优势,又能帮当地医生提升能力。这个模式很快落地,核心就是“精准看病、互相补台”。
“‘全院联合查房’不仅是个新法子,还能看出帮扶团队的用心。”红原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龚土平说,这种模式既帮患者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给本地医生提供了“实战学习”的机会,实实在在提升了医院的诊疗水平,是把国家帮扶政策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
红原的格桑花一年一开,而绵阳医疗团队的“健康接力”却从未间断。如今的红原县人民医院,新增了科室,更新了设备,诊疗环境今非昔比;面对复杂病例,当地医生不再手忙脚乱,能跟着帮扶专家一起分析与处置;全院医护人员更是干劲十足,对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