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10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远离糖尿病足 从护脚开始
□叶梦忠

       糖尿病足,这个听起来有些专业的术语,背后可能意味着反复感染、难以愈合的溃疡,甚至面临截肢风险。但值得庆幸的是,这并非不可避免的结局。通过科学的知识和日常细致的呵护,我们完全有能力将风险降到最低。

       高血糖如何悄悄侵蚀双脚

       一方面,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的血糖会悄无声息地损害神经,尤其是肢体末梢的感觉神经。这被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像小偷一样慢慢偷走双脚的正常感觉。起初可能是麻木、蚁行感或刺痛,但随着神经损伤加重,对冷、热、疼痛的感知能力会显著下降甚至消失。试想一下,当鞋子里面有一颗小石子,或洗脚水过热时,健康脚会立刻发出疼痛警报并躲避,而感觉迟钝的脚却可能毫无反应,任由其造成磨损或烫伤,形成伤口。

       另一方面,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导致下肢动脉硬化、管腔狭窄,造成双脚的血液供应严重不足。这就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充足的血液,如同大地上的江河,为组织带去氧气和营养,同时运走代谢废物。当血流灌注减少,双脚就会变得“贫瘠”,不仅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而且一旦出现伤口,会因为缺乏修复所需的“原料”而极难愈合。

       神经病变让您“感觉不到”伤害,血管病变让伤口“难以修复”,两者叠加,一个小小的破损就可能演变为一场持久战,甚至发展为深部组织感染、坏疽,最终导致截肢。认识到这个机制,我们就能明白,日常护脚绝非小事,而是直接打断这一恶性循环的关键。

       养成每日检查足部的习惯

       最好的治疗是预防,而预防的第一步是洞察秋毫。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每天花几分钟仔细检查双脚,应该成为像刷牙一样雷打不动的习惯。检查需要在一个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如果弯腰困难,可以请家人帮忙或借助一面镜子。检查的要诀是“面面俱到”:

       看皮肤:仔细观察脚背、脚底、脚趾缝,寻找任何微小的破损、划伤、水疱、红肿、淤青或颜色的改变。

       查干燥与皲裂:皮肤过于干燥容易裂开,形成感染的入口。

       观趾甲:留意趾甲是否有嵌甲、增厚或颜色异常(如发黄、发黑)。

       摸温度:用手背感受并对比双脚的温度,如果一侧明显发凉或发烫,都可能是血液循环或存在炎症的信号。

       记住,任何您发现的异常,哪怕只是一个红点、一处脱皮,都值得您提高警惕,并在必要时咨询医生。

       日常护脚的实用指南

       清洁与保湿

       每天用温水(不超过37摄氏度,可用手肘内侧测试水温)和温和的皂液洗脚。洗脚时间10~15分钟即可。洗后用柔软、吸水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要轻柔地吸干趾缝间的水分,切忌用力揉搓。擦干后,立即涂抹适合糖尿病患者的保湿霜,保持皮肤柔软,防止干裂,但注意趾缝间需保持干燥。

       科学选择鞋袜

       袜子:选择吸汗、透气性好的纯棉或羊毛袜,袜口要宽松,内部接缝平滑或无接缝,以免勒伤或摩擦皮肤。

       鞋子:购买鞋子最好在下午,因为脚在下午会略微肿胀。选择鞋面柔软、宽松、透气,鞋头圆润有足够空间让脚趾活动的款式。穿鞋前,养成伸手入内检查的习惯,确保没有异物、粗糙的线头或鞋垫褶皱。

       修剪趾甲

       修剪趾甲应在洗脚后,趾甲变软时进行。应沿趾甲轮廓平直修剪,避免剪得太短或剪伤侧角,以免形成嵌甲。如果视力不佳或感觉迟钝,最好请家人或专业修脚师协助。

       应对常见问题

       鸡眼与胼胝(老茧):切勿自行用鸡眼膏、刀片等处理,这些化学或物理刺激对糖尿病足而言非常危险,应请专业医生或足病治疗师处理。

       真菌感染:脚气(足癣)在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见,表现为瘙痒、脱屑、水疱。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防止因抓挠导致皮肤破损。

       医患协作,共筑防线

       个人的日常护理是基石,而与医疗团队的紧密合作则是坚实后盾。定期到医院进行全面的足部检查至关重要,医生会使用专业的工具评估您的神经感觉和血液循环状况。同时,良好的血糖控制是所有预防措施的根基,只有将血糖维持在稳定、理想的范围内,才能从源头上减缓神经和血管病变的进展。 (翁源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