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5年10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回避型伴侣 为何令人崩溃

       在亲密关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伴侣:吵架的时候永远只谈事实,而不愿意袒露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伤心落泪了,他/她最多也就是递张纸巾,继续该干什么干什么;主动向他/她表达委屈或愤怒,得到的却只是他/她的一句“至于吗”。

       在婚姻心理学中,这种类型的伴侣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回避者”,他/她从来不会主动提及自己的感受,即使吵起架来也总是表现得情绪很“稳定”。但是经历过的人就会明白,这可能比吵翻天还令人难受,因为吵一架好歹还知道对方到底在想啥,而与这样的伴侣相处却好像“有劲儿没处使”,总也触及不到对方的内心。

       什么是亲密关系中的回避者

       在亲密关系中,几乎没有人能逃得过“吵架”这道坎。两个人谈恋爱,总会在某些时刻因为某些事情而存在观点分歧或不满意,其实吵架也可以说是爱情磨合的一种方式。但是,心理学家发现,不同的伴侣吵架的方式也会不太一样,其中一种差异就是发起者倾向不一样,这指的是在关系中通常是谁主动提出问题并推动双方对此的讨论(也就是吵架),总是主动的一方被称为发起者,反之就是回避者。

       理论上来说,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因为双方的发起者倾向有高有低,会形成多种不同的关系类型。但是,研究表明,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两个人分别是发起者和回避者,并且无论是从男性还是女性视角来看,通常都是女性作为发起者,而男性则是回避者。发起者与回避者在一起,往往会形成一种常见的情感互动模式,即要求-退避模式,指的是一方(要求者)不断地表达情感需求、批评和抱怨,而另一方(退避者)则通过退缩、防御和消极的不作为来回避。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互动模式普遍存在于那些不幸福或不长久的婚姻关系中,因为两个人相处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将这些问题视为“麻烦”而一味地逃避,只会让双方的矛盾越积越深,最终导致两个人都对这段关系感到不满意甚至失望透顶。而且,需要提醒的是,虽然丈夫要求-妻子退避的模式不那么常见,但是其破坏性也一样严重。不仅如此,这种互动模式一旦出现,就会逐渐变得越发不可收拾。

       有研究发现,在这种互动模式中,两个人都会认为对方“不理解我”,从而对关系感到不满意。研究者认为,根据自我验证理论,亲密关系中的伴侣总是需要通过彼此的互动,来寻求对方的理解和接纳,这会提升关系的亲密度。但是回避者却拒绝了这种互动,让表达出情绪和需求的伴侣感到不被理解,甚至被否定,反而会更希望对方作出回应,但是这种压力往往会让回避者更加沉默。这就像是感情中的“追逃游戏”,要求者因为没有回应而步步逼近,想要一个答案或得到理解,而回避者则退之又退,形成了一种不断恶化的互动循环,导致彼此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冷淡。

       回避者为什么只想逃避

       属于非安全型依恋

       依恋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用于解释婴儿与主要照料者之间的情感联结,后来发现,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的依恋风格,主要包括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三种。

       焦虑型依恋风格的特点是害怕被抛弃,需要不断寻求伴侣的保证以满足安全感的需求,而回避型的人则会表现出对亲密和依赖的疏离,不愿意表露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心理学研究一致发现,相对于安全型依恋风格来说,这两种非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较难维持一段长久和满意的亲密关系。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关系中很容易形成要求-退避的互动模式。

       只要夫妻中有任何一方比较偏向于回避型或焦虑型的依恋风格,就意味着两个人在情感需求的表达和回应方式上可能是不匹配的,总会有人相对更加主动而对方更加被动,而被动的一方就是所谓的回避者。

       关系边界过于僵硬

       心理学认为,在亲密关系中始终存在一系列相互矛盾但又彼此依存的需求,即辩证式张力,其中之一就是自主性与联系性之间的矛盾,指的是我们既渴望与伴侣保持亲密和联系,但同时又希望保持自我独立和个人空间。比如有些人喜欢随时跟伴侣分享日常琐事和感受(重视联系性),而有些人则觉得这些都没必要说,自己消化就好了(重视自主性)。

       对于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来说,这两种需求都很重要,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既相互依赖又高度独立,大部分时候都需要有所取舍。而回避型伴侣的问题就出在自主性的需求太强,而忽视了与对方的情感联系,这会表现出一种过于僵硬的情感边界。我们可以将其想象为是她/他的内心世界有一堵厚重的围墙,既隔绝了对方的情绪,不允许对方走进来,也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关在了里面。

       具有述情障碍特质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很难识别和理解别人的情绪,也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这被称为述情障碍。有研究表明,大概有13 的人群具有明显的述情障碍,并且男性群体(17 )几乎是女性(10 )的两倍。

       需要强调的是,这虽然被叫作“障碍”,但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而是一种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性格特质。也就是说,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定程度的述情特征,但是只有程度较高时才会对关系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述情障碍特质越明显的人,就越容易成为关系中的回避者。因为他们很难分辨自己此刻究竟是什么情绪,也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常见的表现就是总会说“还好吧”“没什么”。同时,他们也不太能适当地回应伴侣的情绪,因而更多地用无声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支持。

       如何与回避型伴侣相处

       创造安全的沟通氛围

       当一个人在关系中习惯于回避沟通,很可能是因为她/他将情感交流视为一种威胁,害怕与对方发生冲突而损害关系,或者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脆弱。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逼对方表达,而是先让她/他感到情绪安全,即让她/他知道“我表达出情绪不会导致被责怪或否定”。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尝试在关系中这样来做:

       以“我感受”句式代替“你怎么……”之类的指责,比如说“我感觉有些孤独”,而不是“你怎么又不理我”;

       只有当一个人的情绪被允许自然地流动时,才能放心地表达出来。因此,当对方表现出情绪时,不要急着指责或否定,而是以一种非评判的态度来接纳,比如生气了就让她/他发泄一会儿,哭了就让她/他先哭一会儿。

       尊重对方的独立空间

       回避型伴侣往往需要更多的心理空间,来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尊重伴侣对自主性的需求,不要轻易侵入对方的边界,而给予她/他足够的个人时间和空间,她/他才会更愿意表达出内心的情绪和想法。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更多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关爱,比如两个人一起散散步,陪对方做感兴趣的活动等。

       帮助对方澄清情绪

       如果你的伴侣并不是不愿意,而是不擅长理解和表达情绪,那你就可以主动担任引导的一方,帮助对方逐渐锻炼其情绪识别和表达能力。比如在日常相处过程中,不要嘲笑或否定对方的表达,而是温和地帮她/他澄清其情绪:“你是不是觉得有些难过?还是委屈?”

       多创造正向的互动

       在亲密关系中,正向互动不仅能让双方感到愉悦,还能增进彼此的信任感,即使是对于习惯性回避情绪的伴侣,也能提高他们表达情绪的意愿。所以,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地创造一些正向的互动,也不需要很隆重,只是一些很微小的事情也可以,比如经常表达感谢与肯定、周末出去郊游、一起庆祝小小的成功等。 (据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