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10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普通感冒与病毒性感冒的差异及防护要点
□王炜

       我们经常听到患者问医生:“医生,我感冒了。是普通感冒还是病毒性感冒?”从医学专业角度而言,这一常见表述存在认知误区——感冒基本上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所谓“病毒性感冒”多特指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而“普通感冒”则是由其他多种病毒引起的。

       普通感冒与病毒性感冒虽症状相似,却在传染性、致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风险上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对阻断传播链条、守护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病原学差异

       多种病毒VS特异性病毒

       医学上所称的“普通感冒”(Common Cold),是一组主要由鼻病毒(约占30 ~50 )、冠状病毒(约占10 ~15 )、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腺病毒等百余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症候群。其症状通常较轻,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喉不适,可能伴有低热,病程自限,约5~7天可自行痊愈。

       而特指的“病毒性感冒”,即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特指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性感冒”全身症状往往更重,典型特征为突发高热(常超过39℃)、显著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头痛,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等反而相对较轻。流感病程可能更长,且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传染性差异

       流行潜能的科学解析

       所有感冒病毒均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污染物和空气气溶胶传播,但流感的传染性和引发大规模流行的能力显著高于普通感冒——

       基本再生数(R0值):流感病毒的R0值约在1~2之间,意味着一个感染者在无防护情况下可传染1~2人,而在密集环境中该数值可能更高。普通感冒病毒的传播效率总体较低。

       病毒变异能力:甲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蛋白极易发生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使人群原有免疫力失效,从而引发季节性流行甚至全球大流行。

       排毒量与时间:流感患者在症状出现前1~2天至发病后5~7天均具传染性,且排毒量巨大。普通感冒病毒的排毒期和排毒量通常较短、较少。

       环境稳定性:流感病毒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更长时间,增强了其间接传播能力。

       科学防护

       构建多重防御体系

       通用防护措施

       手部卫生管理:接触公共物品、呼吸道分泌物后,以及餐前便后,使用流动水和皂液洗手(七步洗手法)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

       呼吸道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完全遮挡口鼻。使用后的纸巾立即弃置于密闭垃圾桶。

       科学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与患者接触时,佩戴外科口罩或更高级别的防护口罩。

       避免触摸面部:减少用手触摸眼、鼻、口的习惯,降低病毒侵入黏膜的机会。

       保持社交距离:在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密闭场所。

       加强环境通风:每天多次开窗通风,每次不少于30分钟,有效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针对性防护策略

       疫苗接种: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疫苗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减轻重症概率。

       高危人群重点防护:老年人、幼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流感并发症高风险人群,应更加严格地执行防护措施,并优先接种疫苗。

       及早就医与抗病毒治疗:出现突发高热、全身酸痛等典型流感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早期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患病后隔离:流感患者应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上学,至少待热退后48小时再解除隔离。(苏州科技大学 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