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上班盯电脑、下班瘫沙发、周末刷手机,一天坐七八个小时。大家觉得“坐着舒服省力”,却不知久坐会让肌肉悄悄减少,时间久了可能患上“肌少症”,走路没劲儿、容易摔跤,影响生活。
久坐为啥会让肌肉“流失”
肌肉像“用进废退”的机器,经常用才会结实,长期不动就会慢慢萎缩。久坐时,我们的腰、背、腿等部位的肌肉长时间处于放松状态,几乎不用发力,身体会觉得“这些肌肉没用了”,就会逐渐减少肌肉合成,还会分解已有肌肉来供能,时间一长,肌肉量就会慢慢减少,肌肉力量也会下降。
有人觉得“肌肉流失是老年人的事”,其实不然,年轻人久坐,虽肌肉流失速度较慢,但长期下来也会比爱动的人肌肉量少;中老年人本身肌肉就会随年龄增长慢慢减少,久坐更会让流失速度翻倍。但总的来说,不管多大年纪,久坐久了,肌肉都会“悄悄缩水”。
肌少症不是简单的“没力气”
肌少症是指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以及身体活动能力减退的一种状态,它带来的危害比想象中大。
容易摔跤受伤:肌肉少了,腿部力量不足,走路会不稳,稍微碰到一点东西就容易摔跤,老人摔一跤可能会骨折,恢复起来很麻烦;
日常活动变费劲:以前能轻松爬楼梯、提东西,肌少症后可能爬两层楼就喘,提不动菜篮子,甚至穿衣服、系鞋带都觉得吃力,影响生活自理;
免疫力会下降:肌肉不仅能帮我们运动,还参与身体代谢和免疫调节,肌肉量少了,免疫力也会跟着变弱,更容易生病,比如感冒、感染等。
3招自查肌肉是否“流失”
不用去医院,在家就能简单判断自己有没有肌肉流失的迹象。
看力量:试着单脚站立,若站不稳、坚持不了10秒,或提5斤重的东西觉得费劲,可能肌肉力量不足;
看变化:穿以前的裤子,若裤腿变松(不是变瘦导致的),或摸自己的手臂、大腿,感觉比以前“软”,没有以前结实,可能肌肉量少了;
看活动:以前散步1小时没问题,现在走20分钟就觉得累,或弯腰捡东西后起身变慢、需要扶东西,也要警惕肌肉流失。
做好4件事 远离肌少症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只要开始行动,就能减少肌肉流失,甚至增加肌肉量。这4件事一定要坚持:
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这是最简单也最关键的一步,不要等坐累了才动。上班时可以定个闹钟,每小时起来走一走,比如去倒杯水、在办公室里转两圈;看电视时广告时间别坐着,站起来伸伸懒腰、做做下蹲(扶着椅子做,避免摔倒),让肌肉“动起来”,减少闲置时间。
每周做2~3次“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不是要去健身房举铁,在家就能练:年轻人可以做深蹲(双脚与肩同宽,慢慢下蹲再站起,每次10~15个)、俯卧撑(膝盖着地做,减轻难度,每次8~10个);中老年人可以扶着椅子做“抬腿”(单腿慢慢抬起,再放下,每条腿10个)、“握力训练”(用握力球或矿泉水瓶,每次握15~20下),这些动作能让肌肉发力,刺激肌肉合成。
吃够“蛋白质”,给肌肉“补营养”
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每天要吃够:鸡蛋、牛奶、酸奶是优质蛋白,每天可以吃1~2个鸡蛋,喝300毫升牛奶;瘦肉(鸡胸肉、鱼肉、牛肉)、豆制品(豆腐、豆浆)也要吃,比如每天吃手掌大小的一块瘦肉,或一碗豆腐脑,别因为怕胖就不吃肉,蛋白质不够,肌肉很难长起来。
保证睡眠,让肌肉“好好修复”
肌肉不是在运动时生长的,而是在休息时修复、生长的。每天要睡够7~8小时,尽量在晚上11点前睡觉,别熬夜。睡眠不好会影响身体合成肌肉的“效率”,哪怕练得再多、吃得再够,睡眠差也难留住肌肉。 (云南新昆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