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10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资阳市中心医院谢飞:
避开认知雷区 大脑健康可期
□曾于芯 本报记者 陈健

       本期嘉宾

       谢飞,资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资阳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生命中枢’,但很多人对神经外科疾病的认知还停留在‘可怕、难治’的层面。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知识,就能早预防、早应对。”资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谢飞从医多年,不仅用显微技术在“刀尖上守护生命”,更希望通过科普打破大众认知误区。近日,记者走进他的诊室,围绕脑出血、颅内动脉瘤等高发疾病的预防、识别与康复,与他展开深入对话。

       脑出血只找老年人?

       中青年人有这习惯也危险

    “谢主任,我身边有个30多岁的朋友,平时爱熬夜、抽烟,上周突然脑出血住院了,年轻人也会得这病吗?”记者刚抛出问题,谢飞就拿出一份临床数据,语气严肃却耐心:“当然会!很多人觉得脑出血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它的高危人群分为三类,中青年人若有不良习惯,风险一点不低。”

       他进一步解释:第一类是高血压患者,尤其血压长期超160/100mmHg且服药不规律者,这类人占脑出血病例超60 ,“血压骤升时脑血管易破裂”;第二类是脑血管结构异常者,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患者,即便无高血压,情绪激动、用力排便也可能诱发出血;第三类是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中青年人,每天吸烟超20支、每周酗酒超3次或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脑出血风险比普通人高3~5倍。

       记者追问出现哪些症状必须立刻送医,谢飞给出“120原则”:“1”看脸,观察是否口角歪斜、流口水;“2”抬胳膊,看两侧是否有一侧无力下垂;“0”(聆)听语言,看是否说话含糊、听不懂别人的话。他表示,若突发“像被重物砸头”的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或呼之不应、胡言乱语,必须马上拨打120。脑出血黄金救治时间是发病后6小时,每延误1分钟就有脑细胞坏死。转运时要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堵气道。

       颅内动脉瘤=定时炸弹?

       其实多数只需定期观察

    “我体检时查出颅内有个‘小鼓包’,医生说是动脉瘤,我总担心它会‘爆炸’,每天都睡不好。”此前有患者向记者反映过类似焦虑,谢飞听后笑着摆手:“大众把颅内动脉瘤叫‘定时炸弹’,其实是过度放大了风险。它本质就是脑血管壁上的‘小鼓包’,并非所有都会破裂,要不要干预,得看大小、位置和形态。”

       他拿起模型演示:直径小于5毫米、位于大脑中动脉等“低危位置”,且形态规则的动脉瘤,破裂风险极低,“这类患者不用做手术,每年做一次脑血管CT检查,只要动脉瘤没变大,继续随访就行”。但以下情况要警惕:直径≥5毫米,或位于大脑前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尖等“高危位置”;形态不规则,比如带有小突起,或随访时发现每年增大1毫米以上,“这说明血管壁在变薄,破裂风险会升高,建议尽早干预”。

       谢飞补充道,有动脉瘤家族史、高血压控制不好的人,即使动脉瘤符合“低风险”标准,也需要更密切评估,“目前,干预措施有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两种方式,老年人体弱适合创伤小的介入手术,年轻患者或复杂位置的动脉瘤,可能更适合开颅夹闭,具体要结合个体情况判断”。

       神经外科手术创伤大?

       显微技术让恢复更快

    “听说神经外科手术要开颅,恢复时间需要半年至一年,很多患者都不敢做。”记者提到临床常见的治疗顾虑,谢飞带记者来到显微手术演示区,指着细如发丝的器械解释:“现在主流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早已不是传统认知里的‘大创伤’了,它的核心优势就是创伤小、精度高、恢复快、并发症少。”

       他以颅底肿瘤手术为例:“颅底距头皮5~8厘米,手术需穿透多层脑组织,还要避开12对颅神经及颈内动脉等重要血管,传统手术难度与创伤均较大。而显微技术可让医生在显微镜下精准分离肿瘤与神经血管,如听神经瘤手术,借助电生理监测能实时掌握神经情况,大幅降低术后面瘫概率,很多患者1~2周即可出院。”

     “术后康复有什么讲究?”记者问。谢飞说,团队会制定全周期方案:术后1~7天以被动训练为主,帮助患者活动关节、按摩肌肉,避免肌肉萎缩;2~4周过渡到主动训练,练习坐起、行走,语言障碍患者从“发音练习”进阶到“短句表达”;1~3个月则针对性练习生活技能,比如上下楼梯、穿衣,“同时会联合营养科,让患者吃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比如鱼肉、蔬菜,促进神经修复”。

     “不管是高血压还是糖尿病患者,都要戒烟限酒、每天睡7~8小时,每年做一次头颅MRI,早发现脑血管异常。”采访尾声,谢飞表示:“守护大脑健康,不需要复杂的方法,关键在‘了解’和‘重视’,这才是最有效的‘防护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