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科学减重没有“速成神器”

       随着国家“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的持续推进,健康减重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各类宣称“轻松瘦身”的健身产品也大量涌现。然而,部分跟风的产品暗藏健康隐患。例如,此前有消费者因盲目使用趾压板,忍痛锻炼导致脚底磨破出血;“呼吸哑铃”虽以“躺着瘦肚子”为卖点,但其原理实则类似临床呼吸训练器,主要用于特定患者的康复,并非专门的减重工具。

       面对减重热潮,消费者需理性看待各类产品,避免被“轻松瘦身”的宣传误导。选择减重方式时,应结合自身健康状况,参考专业建议,遵循科学方法,切勿盲目跟风尝试未经验证的产品,以防健身不成反伤身体,真正让健康减重落到实处。

       踩趾压板并非人人适宜

       日前,有网友发视频称,自己跟练踩趾压板时,脚底突然喷血,紧急送医处理。当事人薛女士表示,自己从网上看到踩趾压板可以助眠,踩了10多分钟后觉得挺有效果,但踩了15分钟左右时突然疼痛加剧。薛女士以为“痛则不通”,忍痛踩到20分钟时,脚底突然喷血,才发现脚底有大面积血泡且部分已被磨破。

       此前,“趾压板超慢跑”的运动在网上流行起来,很多人跟风购买趾压板,在家跟着视频练习,甚至有人称自己一个月瘦了20斤。但搜索发现,不少人也出现了和薛女士相似的情况。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黄光民指出,这种健身方式需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并非人人皆宜。趾压板比较硬,并不是人人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锻炼。如果不加询问就盲目进行,忽视注意事项,反而会健身不当伤身。

     “不建议在趾压板上进行跑跳运动,因为身体重力较大,跑跳运动的冲击力也很大,容易造成脚部损伤。”黄光民介绍,脚部有损伤(包括关节胀痛、拉伤、扭伤等)以及炎症还未痊愈的人,不宜进行趾压板健身。足跟骨疼、脚踝疼等足病患者,也不宜踩趾压板,否则可能会加重脚伤。尤其是糖尿病足患者,更不适宜进行趾压板这类运动。

       在趾压板运动时间上,黄光民建议不要太短,因为时间太短会影响锻炼效果,但也不能太长,在趾压板上待时间过长,也会造成脚部劳损。他建议,每次10~15分钟的持续行走即可,最终达到刺激脚掌各个部位的目的。

       患有骨质疏松和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人更要注意控制在趾压板上的时间。因为骨质疏松会使跟骨硬度减低,如在比较硬的趾压板上行走,很容易造成损伤。而骨关节退行性病变以骨质增生为主,走太久会造成膝关节肿胀和疼痛。

       黄光民还特别提醒,刚开始趾压板锻炼时,脚底可能会比较疼,这时不应该勉强,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增加锻炼时间。走的时候,要将精力集中在趾压板上,以免分散精力造成不必要的扭伤、跌伤。他建议,也可以采取站在原地踮脚尖的方式,这样既节省体力,又可以起到按摩穴位的效果。

     “呼吸哑铃”练不出马甲线

       近日,一款名为“呼吸哑铃”的产品,以“每天10分钟,躺着瘦肚子”的口号,在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上蹿红,成为不少减肥心切者追捧的“新宠”。

       这种呼吸哑铃真能轻松达到减肥效果吗?

       打开淘宝电商平台,搜索“呼吸哑铃”,立即弹出了上百款产品,价格从十几元到数百元不等,月销量最高的超过了1万件。产品页面充斥着“高效瘦肚子”“7天雕刻马甲线”“盆底肌修复”等诱人标语。不同品牌的产品外观基本相似,有的搭配上了电子显示屏,增加智能计数功能,还有的把塑料材质升级为电镀工艺,由此卖出了更高的价格。

     “健身教练都在用的健腹方法”“每天坚持100下,分离的腹直肌关闭了”“吹了三周,腰围掉了10厘米”……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呼吸哑铃已然成了直播间的常驻热销产品,网络主播在宣传时甚至增加了瘦脸、产后修复盆底肌等字样,不少网友抱着“反正价格不贵,不妨买回去试试”的态度点击购买,期待着不费力就能锻炼全身的效果。

     “呼吸哑铃的原理类似于临床使用的呼吸训练器。”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倪吉祥介绍,临床常用的呼吸训练器多为“三球式”,通过红、黄、绿三色小球对应不同呼吸阻力,主要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病患者,以及肺部手术、机械通气后的康复人群。

       通过呼吸哑铃进行呼吸训练真的可以瘦肚子吗?倪吉祥表示,腹部脂肪主要堆积在大网膜、肠道周围,需通过有氧运动消耗热量,再配合抗阻训练强化腹肌线条。呼吸哑铃的核心作用是增加吸气、呼气阻力,锻炼膈肌和肋间肌。这两种肌肉是维持呼吸功能的关键,通过训练能提升肺活量、改善呼吸效率,但它们的运动强度极低,消耗的热量微乎其微。因此,通过呼吸训练不可能练出马甲线,更不可能减少腹部脂肪。

       倪吉祥提醒,医院使用呼吸训练器时,会根据患者的肺功能、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控制呼吸节奏、调整阻力强度等,但普通消费者自行使用时,若为追求“效果”盲目加大强度,可能面临健康风险:快速、用力吹气或过度训练,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发手脚发麻、头晕、心慌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肌肉痉挛。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有肺大疱、气胸病史的人群,不规范的屏气呼吸或高强度吹气,可能导致胸腔压力骤增,引发肺大疱破裂,甚至诱发气胸;若直接使用高阻力挡位,易导致膈肌、肋间肌过度疲劳,出现胸部刺痛、呼吸受限等问题。(本版文字据四川疾控、极目健康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