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5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全国首部青少年心理健康疗愈舞台剧《这不是儿戏》在四川成都首演
以艺术疗愈心灵 用作品回应时代
□范川

       近日,全国首部青少年心理健康疗愈舞台剧《这不是儿戏》在四川成都城市音乐厅正式首演。这部由中国曲协副主席、著名谐剧演员叮当,以及青年谐剧演员吴丹共同担纲主演的舞台剧,以“戏剧疗愈”方式直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一个初三女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这不是儿戏》敢于直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社会现实,正是文艺工作者时代担当的体现,彰显出文艺创新融入健康传播的独特优势和艺术魅力。

      《这不是儿戏》采用“喜剧外壳包裹现实内核”的独特艺术手法,创造性地将专业心理健康知识融入真实案例,借助通俗易懂、易引发情感共鸣的戏剧表现形式,打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壁垒,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纳心理健康知识,为心理健康科普工作开辟了“文艺+心理”的全新路径。这种“喜剧疗愈”的方式,跨越说教的藩篱,直抵人心,让观众在审美体验中产生共鸣,在情感激荡中引发思考。这一次创新尝试,为我们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更让我们看到了文艺作品贴近现实、服务社会的巨大潜力。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冯巩、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著名表演艺术家巩汉林、四川散打评书艺术家李伯清、国家一级导演欧阳奋强等众多明星、大咖为《这不是儿戏》点赞。现场观众掌声雷动,纷纷表示该剧既诙谐有趣,又催人泪下,在跟随剧情发展欢笑、感动、落泪、思考时,心理健康意识的种子已在自己心底悄然生根,该剧的网络视频被广泛热议点赞。

      《这不是儿戏》之所以引人深思、深受欢迎,就在于它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痛点。近年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24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抑郁水平在18~24岁青年群体中达到峰值,约15 ~25 的青少年存在抑郁症状,留守青少年、遭受父母情感忽视、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成为抑郁高风险群体,首次确诊抑郁的平均年龄降至13.41岁,呈现低龄化趋势。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每一个信号,都值得被我们认真倾听。这些数字和信号背后,是无数个挣扎的心灵和家庭。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缓!青少年不仅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梦想和幸福,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成长中的青少年面临着复杂多元的挑战,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剧中那些被没收的手机、滑板、短裙的“遗弃之地”,那些因父母争吵不断挤压的“指责之墙”,不正是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生动映照吗?

       面对孩子的未来,我们都有共同的责任。《这不是儿戏》以艺术的形式深入探讨当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育压力以及青少年心理成长等核心话题,助力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家庭内部的有效沟通,凝聚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营造更加友善的健康成长环境,为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创新性艺术范本。

      《这不是儿戏》的推出,同时展现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协同应对。从专业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到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新,再到政府部门的指导,这种跨领域的合作模式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我们为这样的探索喝彩,更期待这样的尝试能够形成潮流。

       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来不是时代的装饰品,而是时代的心电图。让我们期待更多文艺工作者把握时代脉搏,聆听人民心声,以艺术的形式参与健康中国建设,主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时代话题,创作出更多群众需要、社会呼唤的健康传播作品,用文艺创新的表达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这样的探索,值得肯定,更需鼓励与支持。(四川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