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顽固性咳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林杰

       咳嗽本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异物的保护性反射,但当它持续超过8周成为“顽固性咳嗽”时,便从“朋友”变为“敌人”。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慢性咳嗽患者中约20 属于顽固性咳嗽,常因误诊误治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西医擅长精准诊断病因,中医则通过整体调理改善体质,而“中西医结合”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本文将从“西医精准诊断、中医辨证施治、协同增效策略”三大维度,系统解析顽固性咳嗽的治疗之道。

       西医精准诊断

       穿透症状迷雾的“透视眼”

       顽固性咳嗽的病因复杂多样,西医通过“三步诊断法”抽丝剥茧。第一步是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咳嗽的诱因、时间规律、伴随症状(如是否有痰、喘息、反酸等),以及既往疾病史和用药史。例如,夜间加重的咳嗽需警惕哮喘或胃食管反流,而晨起喷嚏流涕则提示鼻后滴漏可能。第二步是影像学检查,胸片或胸部CT可排除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器质性疾病;肺功能测试可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则是确诊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金标准”。第三步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过敏原检测可明确过敏因素,痰涂片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过敏或哮喘。

以咳嗽变异性哮喘为例,患者常表现为夜间刺激性干咳,肺功能测试显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给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后症状可显著缓解。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常伴有反酸、烧心,24小时pH值监测显示食管酸暴露时间延长,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有效。通过精准诊断,可避免“头痛医头”的盲目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

       调理体质的“整体观”

       中医将咳嗽视为“肺系疾病”的表现,但强调“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需结合体质、环境、情绪等因素综合辨证。常见证型包括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痰湿蕴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例如,风寒袭肺者咳嗽声重、痰白稀薄,宜用三拗汤疏风散寒;风热犯肺者咳嗽频剧、痰黄黏稠,可用桑菊饮清肺泄热;痰湿蕴肺者咳嗽痰多、胸闷脘痞,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可化痰止咳;肝火犯肺者咳嗽阵作、面红目赤,黛蛤散合泻白散可清肝泻火;肺阴亏耗者干咳少痰、声嘶咽干,沙参麦冬汤可养阴润肺。

       中医外治法同样独具特色。针灸通过刺激列缺、尺泽、肺俞等穴位可宣肺止咳;拔罐在背部膀胱经走罐可祛风散寒;穴位贴敷将白芥子、细辛等中药研粉调敷于天突、膻中穴,可直达病所。这些疗法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从根源上改善体质,减少咳嗽复发。

       中西医结合

       1+1>2的协同增效策略

       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西药+中药”,而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例如,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西医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中医则通过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和副作用。具体可采用“玉屏风散”固表防感,减少感冒诱发哮喘;“六君子汤”健脾化痰,改善痰湿体质。对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西医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中医则用“旋覆代赭汤”降逆和胃,缓解反酸、嗳气症状。

       在鼻后滴漏综合征的治疗中,西医常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鼻腔炎症,中医则通过“苍耳子散”通窍止涕,配合“迎香穴”按摩改善鼻腔通气。这种“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协同模式,可显著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此外,生活方式调整是治疗的“隐形药方”。患者需避免吸烟、二手烟及冷空气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湿度40 ~60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甜食,以免助湿生痰。情绪管理同样重要,焦虑、抑郁可加重咳嗽,可通过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舒缓压力。

       结语:顽固性咳嗽的治疗需要“西医精准诊断+中医辨证施治+生活方式调整”的三维策略。西医通过先进检查技术明确病因,中医通过整体调理改善体质,二者协同可实现“标本兼治”。在这个“速效药”盛行的时代,中西医结合的“慢调细养”智慧,或许正是破解顽固性咳嗽困局的关键。(峨眉山市桂花桥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