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中西医视角下针药并用,疗效倍增
□汪明德

       在医学领域,中医与西医犹如两条并行的河流,各自滋养着人类的健康。中医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通过针灸、中药等手段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西医则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以解剖学、病理学为基础,精准打击疾病靶点。当这两条河流交汇,针药并用的治疗模式应运而生,既融合了中医的“治本”智慧,又借助了西医的“治标”优势,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疼痛等领域展现出“1+1>2”的协同效应。

       针药并用的理论基础

       中西医的“同频共振”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中药则通过君臣佐使的配伍,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整体调理。例如,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提出:“针药相须,用之得宜,其效如神。”强调针药结合需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二者作用靶点虽不同,但目标一致——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西医则从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角度解释针灸的机制。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可激活内源性阿片系统,增强阿片受体与镇痛物质的结合能力,从而缓解疼痛;同时,针刺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功能,加速组织修复。例如,在慢性疼痛治疗中,针灸的镇痛效果与阿片类药物相当,但无成瘾性,与中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剂联用,可显著提高疗效。

       心脑血管疾病

       针药协同守护“生命之河”

       心脑血管疾病是针药并用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以脑卒中为例,中医认为其病机为“肝肾阴虚,风痰瘀阻”,治疗需滋补肝肾、通经活络;西医则通过溶栓、抗凝、改善脑循环等手段抢救缺血半暗带。针药结合可实现“标本兼治”:中药如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等)补气活血,改善脑组织代谢;针灸则选取运动区、感觉区、情感区等头针穴位,结合现代神经解剖学定位,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

       临床案例显示,一位76岁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中药联合头针治疗后,左侧肢体麻木、言语笨拙等症状显著改善,肌力从Ⅳ级恢复至Ⅴ级。其机制在于:中药通过调节血脂、抗炎、抗氧化等途径保护血管内皮,针灸则通过刺激皮质脊髓束,增强神经代偿功能,二者协同作用,缩短了康复周期。

       呼吸系统疾病

       针药联用畅通“生命之气”

       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常因痰浊阻肺、气机不畅导致反复发作。中医以“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为治则,常用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针灸则选取定喘穴、肺俞穴、丰隆穴等,通过调节迷走神经张力,缓解支气管痉挛,促进痰液排出。

       现代研究证实,针灸可抑制气道炎症因子释放,减少黏液分泌,与中药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形成互补。例如,一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冬季易因寒邪诱发咳嗽、喘息,通过中药温肺散寒(如细辛、干姜、五味子)联合针灸肺俞、肾俞穴,可显著降低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疼痛

       针药互补破解“疼痛密码”

       慢性疼痛是困扰全球数亿人的健康难题,中医将其归为“痹证”“痛证”,认为“不通则痛”,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西医则通过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易导致胃肠道损伤、成瘾性等问题。针药结合为慢性疼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例如,在骨关节炎治疗中,中药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等)可补肾壮骨、祛风除湿;针灸则选取膝眼、阳陵泉、血海等穴,通过刺激局部神经末梢,抑制疼痛信号传递。临床研究表明,针药联用可减少西药用量30 以上,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结语:针药并用,是中医与西医在碰撞中产生的智慧火花。它既保留了中医“整体观念”的哲学底蕴,又借助了西医“精准医疗”的技术优势,为人类健康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从古至今,从《黄帝内经》到现代神经科学,从华佗的“麻沸散配针刺”到今天的个性化诊疗方案,针药并用的故事仍在续写。未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这一模式必将为更多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让“疗效倍增”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健康现实。(峨眉山市绥山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