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突破性”实施十二指肠巨大肿瘤切除术
9小时 成功拆除直径25厘米“炸弹”
□本报记者 冯若冰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功为一名老年女性患者实施了十二指肠巨大肿瘤切除术联合自体肾移植术。在切除直径达25厘米的巨大肿瘤的同时,也使患者避免了传统胰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的巨大创伤风险,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胰十二指肠和肾脏功能,实现了从“不可切除”到“根治性治疗”的突破。

       记者了解到,接受手术的患者张女士(化名),63岁,2年前在本地医院检查时发现腹腔占位。由于肿瘤较大,局部侵犯多个重要器官,患者辗转多地求医均被告知手术风险极高,几乎陷入绝望。然而,由于肿瘤持续增大,巨大的包块导致张女士腹胀不适且难以忍受。今年7月23日,她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寻求最后的希望。

       进一步检查结果显示,张女士的肿瘤直径达到25厘米,肿瘤不仅起源于十二指肠降段,还侵犯了右半结肠,完全包绕右肾输尿管中段,且与右侧附件紧密粘连。十二指肠降段是消化道手术领域风险最高的区域之一,针对此类复杂肿瘤,传统治疗方法通常需要切除部分胃、胆囊、胆管、胰头、小肠等多个器官,并重建整个上消化道。虽然这种术式减少了“十二指肠瘘”的风险,但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影响。

       近年来,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技术的发展为这类疾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但这种手术方式对操作要求极高,切除范围、吻合位置以及术后管理均需精准无误。稍有差池,就可能引发“十二指肠瘘”这一外科医生最为棘手的并发症。

       考虑到张女士的肿瘤巨大且部位复杂,侵犯了多个脏器,经过慎重评估两种术式的优缺点,并充分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后,华西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医师柯能文决定采用一种创新的手术策略:联合自体肾移植进行十二指肠巨大肿瘤切除术。为此,他组织了麻醉科、重症监护室(ICU)、消化内科、肾移植中心、放射科等多科室的专家进行详细讨论。肾移植中心副主任医师黄中力对张女士的右肾情况进行了详细评估,最终确定采取自体肾移植方案。

       8月15日,手术按计划顺利进行。整个手术耗时约9个小时。在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协作下,医生们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出血量安全地拆除了患者体内的“炸弹”。术后,张女士被转入重症监护室(ICU),仅一天后就成功脱离了呼吸机。术后第三天,她被转入普通病房。术后两周,张女士顺利拔管并出院。9月10日,患者术后随访时表示已经可以正常饮食。检查显示,移植肾功能正常,她已基本恢复正常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