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第四届成都疗愈博览会,看大健康产业新方向
疗愈消费渐成大众新需求
□本报记者 冯若冰

       脑电检测设备前人头攒动,中式传统香氛展台香气氤氲,疗愈酒店展区咨询不断……10月10日至12日,第四届成都疗愈博览会现场,一幅鲜活的“疗愈消费”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这场为期三天的博览会,恰似观察疗愈产业转型的微观窗口:从“陪睡玩偶”“解压捏捏”等轻产品走俏,到颂钵音疗、芳香体验、森林浴成为新风尚,疗愈产业正从单一业态向“医疗+文旅+文创”多元融合演进。

       名次解释

       何谓疗愈经济?它是以“身心协同健康”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业态——通过整合医疗技术、文化资源与消费场景,提供情绪疏导、压力缓解、慢病辅助干预等商品与服务,本质是“情绪价值”的商业化。不同于传统医疗侧重“疾病治疗”,它更聚焦心理亚健康、睡眠障碍等现代健康问题,覆盖疗愈医疗、文旅、产品等多元领域,正从“小众体验”加速变为快节奏都市人的“大众新需求”。

       现场直击

       医疗+传统双轨并行,疗愈服务触手可及

       10月12日博览会收官日,热度依旧未减。上海某医疗科技企业的心理EEG脑电检测展台前,非侵入式设备凭借其“3分钟测睡眠压力”的功能持续吸睛。记者亲身体验后发现,设备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捕捉情绪波动,生成的报告精准标注出“睡眠困扰中度”“精神疲劳较强”等状态,直指日常工作中的健康痛点,“您的情绪焦虑值偏高,建议开始进行干预练习。”工作人员一边解读报告,一边提供个性化建议,这样的“即时健康诊断”让不少参观者驻足。

       另一侧的芳香疗愈区,非遗蜀香、养生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飘逸的手工古蜀合香展台前围满了观众。她手持一罐研磨细腻的香粉介绍:“这里面加了川芎、佛手柑、白芷、木香、芙蓉花、当归、茯苓等中药材,中式香疗讲究‘通窍理气,引气归元’,你们可以闻闻看。”记者凑近细嗅,淡淡的药材香气萦绕鼻尖,紧绷的神经瞬间舒缓。梁飘逸说,团队复刻古法香方,以花果香为基底,搭配檀香、沉香与四川本地中草药,经非遗炮制技艺制成本草香,“既能补养气血、调理情绪,对改善睡眠也有帮助。”谈及行业变化,她表示,前几年大家对古法香很陌生,如今,该团队的非遗古蜀合香香品已进驻酒店、瑜伽馆等场景,芳香疗愈板块增长显著。

       市场爆发

       疗愈文旅多元破局,产业成大健康新引擎

    “10年前客人入住先问‘有没有早餐’,现在刚到前台就问‘有疗愈活动吗’。”博览会上,坐忘森林酒店创始人、国内疗愈酒店理念开创者杜天煜,一句话点破文旅消费的深层转变。2014年前后,国内文旅尚以“观光打卡”为主,酒店大多仅承担住宿功能,而杜天煜敏锐觉察人们度假时“身体在山水里,大脑还在想工作”的“假性放松”痛点——快节奏生活下,“能放松身心的旅行”需求已萌发。

       她以“让心放下”为核心理念创立疗愈酒店:选址青城后山以避开喧闹,客房取消电视、摆放草本香薰,推出竹林冥想、艾草山泉浴等自然疗愈活动,打造“沉浸式身心重启场”。杜天煜告诉记者,如今,酒店客群停留时间与复购率显著提升,“给自己充能”成客人高频评价。“疗愈不是短暂逃离,而是学会和身心好好相处。”杜天煜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区域型“疗愈+文旅”项目加速落地。本届博览会上,彭州组织白鹿、丹景山、通济、桂花四镇及五家重点企业共同参展,以“西部睡谷·彭派疗愈”为品牌,展现系统布局。作为中国主要的川芎种植基地,彭州以疗愈产业为引领、以睡眠经济为切口系统布局银发康养赛道,其底气源于优质生态:3个4A级景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森林覆盖率达87 、负氧离子浓度超2000个/立方厘米、4300米的海拔落差,构成“天然助眠场”。其中通济镇为“彭派·睡眠小镇”,坐拥800~2400米黄金睡眠带,森林覆盖率64 ,是天然“深睡场域”。如今,白鹿镇有“晚安音乐会”,桂花镇建设“医养共养、静心养生”旅居目的地,丹景山镇打造禅意睡眠空间,多元场景共同推动“西部睡谷”从概念走向现实。

       此外,“疗愈+文旅” 还向细分场景延伸,“疗愈+研学”近年增速显著。某研学机构负责人透露,2024年其疗愈研学产品预订量较去年翻倍,“游客不再满足于‘玩一趟’,更希望带走实用的疗愈方法”。

       政策市场双驱动

       疗愈经济渗透生活,激活大健康产业新潜力

       疗愈产业的爆发,离不开庞大市场与政策的双重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全世界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相关疾病,也就是说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经历着精神疾病的折磨。焦虑症人群大幅度增加,心灵健康问题催生出庞大的疗愈需求,全球健康研究所预测,全球疗愈经济将以每年约10 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如今,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已清晰显现:Z世代将疗愈旅行纳入消费计划,银发族偏爱森林疗愈,企业采购“疗愈团建”产品,需求的多元化推动疗愈经济从单一的“产品消费”升级为“场景体验+技能学习+生活方式”的全链条产业。

       疗愈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政策的强力支撑。2024年,国家卫健委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五五”规划,国务院发布《全民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方案 (2025-2030)》,明确 “将情绪疗愈纳入公共卫生体系”,计划203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地方实践则更接地气:北京、上海试点将冥想课程纳入医保报销;深圳、杭州直接发放“心理疗愈消费券”,市民可免费享受冥想或心理咨询服务;成都将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筛查纳入安全生产考核,与此次博览会形成政策与市场的呼应。

       疗愈产业正与心理、文旅、艺术文创、芳香等领域不断深化融合。如今,疗愈经济已形成涵盖养生旅游、心理健康服务、运动健身等板块的业态矩阵,渗透到生活各维度。“从这次博览会能看出,疗愈经济正走进生活的毛细血管。” 行业分析师预测,未来的疗愈将更加日常化:在医院可借助疗愈手段辅助治疗,入住酒店能享受冥想服务,居家则可用解压产品调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