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10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绷带里的温情
□白桦

       金秋十月,举国同庆。当城市张灯结彩,人们或出游、或团聚,享受着假日的欢愉时,在淋巴水肿外科的病房里,52岁的李阿姨指尖正细细捻着绷带的边缘。她坐在床边,专注地调整着缠绕在手臂上的白色压力绷带,每一层的松紧都关乎着整日的舒适与否。窗外,喧闹的节日气息随风飘来;窗内,日复一日的坚持与陪伴无声上演。

       这根看似普通的白色绷带,是她晨起的第一件功课,也是夜深时才能卸下的“盔甲”。尤其在夏秋交替的闷热里,厚实的绷带层层紧裹着肿胀的小臂,闷热、酸胀,还有一丝难以挣脱的沉重。这沉重不仅是肢体的,也是心理的。人流中,那些不自觉投来的目光,如同无声的细针,悄然扎入心扉。

     “我不是怕疼。”李阿姨曾悄悄对护士倾诉,嘴角努力弯起一丝弧度,眼角的湿意却藏不住,“我是怕别人看我……怕孩子们,怕老张觉得我是个负担。国庆了,孩子们想带我去看红叶,可我这胳膊……”

       在淋巴水肿外科,这样的隐痛并非个例。许多患者熬过了手术台的考验,却要踏上以年计算的漫长康复之路。压力治疗——这根绷带,正是遏制水肿复发、守护疗效的关键盾牌。医生们常说:“绷带是暂时的,健康是一辈子的。”然而这“暂时”,却是一场对意志的漫长角力,更是对家人包容与耐心的无声试炼。

       李阿姨的丈夫老张,是她最坚实的堤岸。每天清晨,他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病房门前。走近床边,他自然地接过绷带头,那双做过粗活、骨节分明的大手,此刻的动作却显出不合时宜的小心翼翼。他记得最初笨手笨脚,甚至不经意间勒疼过妻子。此刻,他熟练地测量着松紧,指腹轻轻按压,确保每一寸既足够支撑又不会带来束缚感。“专业护工啦!”他笑着自嘲,目光始终停留在妻子手臂缠绕的绷带上,口中却轻轻说道:“管别人怎么看,我看你这么多年,还是觉得你最好看。”

       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瞬间模糊了李阿姨的视线。拆下绷带的短暂时刻,手臂皮肤留下深浅交错的压痕,像是某种特别的烙印。是夜里的酸麻让她辗转反侧,但真正支撑她挨过这一切的,不是药片,也不是冰冷的器械;是老张每天清晨那句带着温度又让人心安的“我来了,换绷带了”;是女儿视频通话中那句清脆而充满生机的“妈妈,你今天气色真好”;是护士们推门而入时,眉梢眼角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温暖笑意和那句“感觉怎么样?”

       爱,从不栖身于震耳欲聋的誓言。它细微地生长于细碎的尘埃里:是那条搀扶散步时稳稳托住的手臂,是那句“我陪你”里不假思索的重量,更是明知前路崎岖漫长,却依然选择并肩而行的无声默契与决心。

       这个国庆,李阿姨没能去远山寻访红叶。但她和老张,在医院附近的小公园里走了一圈又一圈。午后的阳光慷慨地洒下,老张的手掌依旧温热而有力,紧紧裹住她的手。拆掉绷带的胳膊暴露在微凉的空气里,却因身边的暖意而放松。“哪儿不一样呢?”她迎着阳光眯起眼,声音带着久违的释然和柔和,“你在边上,哪儿还不都是好景致。”

       在医院这一方天地里,医护人员不仅是身体伤痛的医治者,更是心灵的倾听者与支撑者。他们提供着精准的专业包扎指导、必要的心理疏导,也默默见证着无数像李阿姨和老张这样的家庭,如何在疾病的惊涛骇浪前用最朴素的温情筑起坚固的堤岸。他们深知,真正的治愈是身体的康复,更是疲惫心灵找到了可归栖的港湾。

       当璀璨的烟花在夜空绽放,照亮举国欢腾的笑脸,城市的某处角落,总有灯火执着地为守护生命而亮着,彻夜不眠。那缠绕在肢体上的白色绷带,绵延如斯,缠绕的不仅是对康复的殷切祈盼,更牢牢系着亲人之间沉甸甸的爱与无声的承诺——不离不弃,相守相依。

       这个节日,让我们为国家繁荣强盛的宏图尽情喝彩,也请为那些在命运波澜中彼此搀扶、风雨同舟的一个个小家庭而动容。最真最美的团圆,或许不仅是围坐于饭桌的圆满,还是无论风雨阴晴,无论顺境逆境,生命里总有一个人,坚定地握紧你的手,与你一起,共同面向同一个方向——那个方向,叫作健康,叫作希望,叫作永不放弃、始终有光的明天。(四川省科学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