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网友分享前段时间的假期旅游经历,其中一则“广东网友在江西因吃辣被送医”的消息意外冲上热搜——这位游客因食用辛辣食物后身体不适,最终确诊为呼吸性碱中毒,让“吃辣也能进医院”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揭秘
实际是诱发了呼吸性碱中毒
“吃辣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呼吸性碱中毒。”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邓正旭针对此事作出专业解释,真正的诱因是辣椒素的剧烈刺激引发过度换气。当人吃下过辣的食物时,口腔黏膜、咽喉及呼吸道会受到强烈灼烧感刺激,身体会本能地通过“嘶哈”式张口快速呼吸来缓解不适。但这种高频次、浅快的呼吸会导致短时间内呼出过多二氧化碳,使血液中碳酸浓度急剧下降,血液pH值随之升高,最终诱发呼吸性碱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的典型症状具有明显辨识度,一旦出现需警惕:首先是肢体与黏膜异常,表现为手脚麻木、口周有针刺感,严重时会出现手足抽搐,手指呈“鸡爪样”僵硬蜷缩,难以自主扳直;其次是全身不适反应,常伴随头晕、心慌、呼吸急促,部分人会出现胸闷、乏力;最危险的情况是意识层面受影响,可能出现短暂意识模糊,甚至突发抽搐。而这种情况在特定人群中风险更高,包括对辣椒素敏感者、本身情绪容易紧张焦虑的人,以及有焦虑症病史或呼吸调节功能较弱的群体,此次广东游客在南昌的经历,正是高危场景下的典型案例。
当心
出现不适须立刻停止吃辣
若在吃辣后出现上述症状,正确的应急处理能快速缓解不适:第一步需立即停止食用辛辣食物,避免刺激持续加重;第二步要主动调整呼吸节奏,有意识地放慢呼吸频率,采用深而慢的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帮助身体留存二氧化碳;第三步可借助简单工具辅助,用口罩(无须佩戴过紧)或干净纸袋轻轻罩住口鼻,通过回吸呼出的二氧化碳来平衡血液酸碱度,但需特别注意——哮喘患者、心脏病患者禁用此方法,避免因氧气摄入不足引发危险;此外,还可适量饮用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质能中和部分辣椒素)或吃一些米饭、馒头等淀粉类食物,缓解口腔与咽喉的灼烧感。
对于本身不太能吃辣的人群,日常规避风险需做好“四注意”:一是适应辣度要循序渐进,从微辣开始逐步尝试,给身体适应辣椒素的过程,避免突然挑战超辣食物;二是避免空腹吃辣,空腹时胃肠道黏膜无食物保护,辣椒素会直接刺激黏膜,不仅易引发肠胃不适,也可能间接加重呼吸反应;三是吃辣时合理搭配,搭配米饭、面条等主食或牛奶、酸奶,既能减轻辣椒素对消化道的刺激,也能延缓其吸收速度;四是保持情绪平稳,吃辣时若因灼烧感感到烦躁、紧张,需及时平复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加剧呼吸急促,增加碱中毒风险。
最后需特别提醒:很多人误以为吃辣时“手脚发麻”是“耐辣”的表现,甚至会硬撑继续吃,实则不然——这是身体发出的明确警告信号,意味着呼吸节奏已受影响,二氧化碳排出过多,需立即停止吃辣并调整呼吸,若忽视信号继续刺激,可能会导致症状进一步加重,甚至引发更严重的身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