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首届西部(成都)健康促进博览会上,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的展台前人头攒动,构造精密的机械臂正灵活自如地模拟着手术操作,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这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全骨科手术机器人,这台机器人不仅改变了手术方式,更驱动着整个学科的革新与发展。
前瞻布局引技术
开启机器人辅助手术
经过严谨论证与积极筹备,这台全骨科手术机器人成功落户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并顺利通过审批正式投入临床使用。
一个载入医院发展史册的时刻发生在2022年12月11日。在医院手术室内,该院骨科主任刘永光带领团队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专家周宗科教授紧密协作,共同为73岁的王婆婆成功实施了膝关节置换手术。这并非一台普通手术,而是全国首例自主研发的国产辅助关节置换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它的成功,标志着医院骨科正式迈入机器人智能手术时代,在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微创化的道路上走到了国内前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骨科诊疗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如今,我们对骨科机器人的熟练应用,已能最大程度弥补传统骨科手术的短板。”刘永光进一步解释,传统骨科手术高度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与操作手感,精准度、人手稳定性等存在可变因素,可能影响手术效果;而骨科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个性化适配”——它能基于每位患者独特的解剖结构,量身定制手术方案,最终实现创伤更小、精度更高的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惠患者
微创精准实现快速康复
骨科机器人的临床应用,让患者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对于55岁的李女士而言,机器人技术让她避免了全膝关节置换的命运。李女士被膝关节疼痛困扰三年,一度以为是普通劳损,最终在医院被确诊为单间室骨关节磨损。刘永光团队利用骨科机器人,为她精准实施了单间室置换术。“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相比,机器人能更精准地只置换病变间室,最大限度地保留健康的骨骼和韧带,”刘永光介绍,“精准的定位和置换使得关节磨合更舒适,从而实现更早出院、出血更少、康复更快。”
而11年前因“股骨头坏死”接受过左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李老先生,则体验了机器人技术解决极端复杂病案的能力。术后多年,他持续疼痛且跛行,近两年疼痛加剧至无法正常行走。检查发现,其关节假体已移位突入骨盆,紧贴重要血管,手术风险极高,多家医院均表示无能为力。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刘永光团队运用三维医学手术规划技术精心设计,在手术中成功取出失效假体,并针对严重的骨缺损,采用了国际先进的“三叠杯技术”进行关节重建。有效解决了复杂骨缺损的力学难题。手术圆满成功,李老先生肢体功能得到良好恢复。
“机器人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我们也十分愿意在技术上不断挑战,”刘永光表示,“机器人辅助下手术可以在术中使股骨侧不打开髓腔,无须彻底显露,能减少手术出血和损伤,实现快速康复。我们还将陆续开展脊柱、创伤等方面手术,以便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据统计,近三年来,该院骨科机器人已完成手术300余例,手术量位居全省第一。刘永光自豪地说:“目前全省只有华西医院和我们医院拥有这台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它能覆盖髋、膝、脊柱等全骨科手术,且兼容国内外主流假体,兼容性强,最终让患者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享受到最精准的治疗。”
人才与标准双轮驱动
助推学科影响力攀升
骨科手术,尤其是复杂的关节置换手术,属于难度最高的四级手术。角度稍有偏差,远期效果便可能大打折扣。培养一名技术精湛的骨科医生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时间成本极高。骨科机器人的引入,为科室医生的成长按下了“加速键”。
“目前,科室全体医生都经过了系统培训,具备开展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的能力。”刘永光介绍。为了保障技术顺利落地,科室专门组建了一支包括主刀医生、助手、护士、麻醉师及机器人工程师的专项手术团队。医生通常需要经过3~6个月的模拟操作和团队磨合,才能真正独立操控机器人。
智能化是未来方向,这也激发了年轻医生的学习热情。“建立数字化思维,掌握机器人手术技术,是一项有挑战性且能寻求差异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家都非常感兴趣。”刘永光表示。机器人系统内置的安全机制,如红外扫描仪每秒335次捕捉图像,可以设置安全边界保护软组织,超过0.5毫米误差即自动停机,极大地保障了手术安全,也提振了医生攻坚复杂手术的信心。
技术的领先直接提升了学科的声誉与影响力。近年来,不少省内外患者慕名而来,最远甚至辐射到黑龙江。作为全省除华西医院外唯一引进该设备的医院,加上手术量全省第一的实践积累,医院骨科学术地位日益稳固。
“如今,我们科室所进行的手术可以说是更智能、更精准、更微创、更稳定、更有标准了,学科影响力也明显扩大。”刘永光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支能高质量实现手术效果、跻身全国第一梯队的骨科团队。”为此,科室有意识地引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致力于将机器人辅助手术这一亚专业做大做强。
今年8月,科室更是获得了里程碑式的认可——经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准,医院成为《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髋膝关节置换临床应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这意味着该院在机器人手术领域积累的技术经验和操作流程,将形成标准作业程序向全国推广,从技术的“使用者”晋升为行业“规则制定者”之一。
战略引领谋长远
打造赋能发展的学科名片
“作为三甲综合医院,持续关注并引进高新技术、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发展,是顺应医疗行业趋势的必然选择。我们始终紧跟国内外先进技术步伐,不断提升诊疗能力。”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院长刘斌表示,骨科是该院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基于这一良好基础,将骨科作为医院打造学科名片的重要战略方向,是水到渠成的决策。
刘斌进一步阐释了骨科发展的多重效益:“骨科在医工融合、医教研协同发展上均取得了亮眼成绩。省内仅有两台这样的骨科机器人,我们就拥有一台,加上刘永光及团队骨干的技术精进,我们积极鼓励骨科专家‘走出去’,通过学术会议等方式,将我们的技术和声誉传播出去。”
与此同时,骨科机器人手术的开展,还为医院带来了显著的管理效益:四级手术占比大幅提升,CMI值(病例组合指数)同步提升,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至3~5天,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持续提高。这些成果直接转化为医院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科室迈入高速发展快车道。
从医院总体战略上看,医院正着力突出包括骨科、甲乳外科、耳鼻咽喉科及泌尿外科在内的几大外科,以点带面,引领医院整体发展。“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群众对骨科医疗的需求持续上升,医院将继续给予骨科强有力的支持,”刘斌透露了具体的规划,“我们将在春熙院区装修升级完成后,于沙河院区扩大骨科体量,力争将床位增加至150张以上,全力服务‘老龄化和银发经济’。”
从健康博览会上的“惊鸿一瞥”,到手术室内的“精准操作”,再到推动学科崛起、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有了这台自主研发的骨科机器人加持,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骨科团队,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出一条“以高新技术驱动医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特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