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张俊,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委员、成都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专家、成都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委员、新都区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秋高气爽,正适合登高望远!”刚退休的李阿姨一边感叹,一边裹紧了外套。然而,就在她和朋友们兴冲冲地准备出发时,一阵突如其来的眩晕让她差点摔倒。幸好及时送医,李阿姨被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俊表示,秋季是脑血管疾病的“多事之秋”,但只要掌握科学方法,就能有效防范,为大脑健康保驾护航。
秋风起,血管为何“压力山大”
“为啥一到秋天,我血压就控制不住了?”在门诊,王先生拿着血压记录单疑惑地问。张俊解释,秋季对脑血管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气温“过山车”:早晚温差大,血管遇冷会剧烈收缩,导致血压像坐过山车一样飙升,极易诱发心梗或脑梗。
秋燥“偷”水分: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流失快。血液会因此变得黏稠,流速减慢,大大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秋乏”+“贴膘”:人一乏就懒得动,作息也不规律。再加上“贴秋膘”的传统,高油高盐食物摄入增多,血脂血糖也随之升高,加速血管老化。
平安度秋,用好护脑“金钥匙”
“原来如此。”王先生恍然大悟,“那我该怎么办?”张俊笑着说:“别担心,这五把‘金钥匙’就能为你的脑血管筑起坚固防线。”
第一把钥匙:稳住血压
勤监测:尤其高血压患者,早晚各测一次血压(晨起后、睡前)。发现血压突然飙升(如收缩压>160mmHg)或波动过大,务必及时就医调整用药,别凭感觉。
重保暖:头部、颈部是血管“要塞”,外出时戴上帽子、围巾,避免冷风直吹。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动作要缓,给血管适应时间。
第二把钥匙:主动补水
喝够量: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开水,不要等渴了再喝。
小口慢饮:避免一次性猛灌,每次喝100~200毫升,间隔半小时。
选对水:温开水是首选。浓茶、咖啡、甜饮料不仅不能有效补水,还可能加速水分流失。
第三把钥匙:智慧“贴秋膘”
多选“血管清道夫”:多吃全谷物、深海鱼和新鲜蔬菜。
少吃“血管破坏王”:少吃咸菜、腊肉、油炸食品等高盐高油食物。
控盐: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警惕酱油、蚝油等隐形盐。
第四把钥匙:科学动起来
挑时间:避开清晨过冷和血压高峰时段,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左右运动更佳。
选强度:温和适中是关键。散步、太极拳、八段锦、舒缓的广场舞、游泳都是好选择。避免突然发力、剧烈奔跑、搬重物等。
看状态: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达到微微出汗、呼吸稍快但能交谈的程度即可。感觉不适立即停止。
第五把钥匙:识别“预警信号”
对于中老年人及“三高”、心脑血管病史人群,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要牢记卒中的预警信号:观察面部是否不对称或一侧下垂;检查双臂平举时是否一侧无力或下垂;听说话是否含糊、表达困难或无法理解他人。若出现以上任一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记录发病时间。
这些认知误区要避开
张俊称,日常生活中,其实有相当多的悲剧事件,根本原因往往是人们在不经意间踏入了某些认知或行为的误区。这些误区如同隐形的陷阱,让人防不胜防,最终导致了令人痛心的后果。
误区一:症状缓解,就自行停药
案例:赵大爷患高血压多年,最近觉得血压控制得不错,就偷偷把药停了。一周后,他在家中突发脑出血,虽经抢救保住性命,但生活已无法自理。
提醒:心脑血管疾病用药需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或停药。
误区二:“小中风”忍忍就过去了
案例:开头提到的李阿姨,幸好及时就医。如果她当时觉得“休息一下就好”,延误了治疗,很可能发展成真正的脑梗。
提醒:“小中风”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必须高度重视,立即就医。
“有些人尤其需要注意。”张主任表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有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史者,有脑血管病家族史者,长期吸烟、过量饮酒者,肥胖、缺乏运动者等都是高危人群。
“如果您属于以上人群,请立刻行动起来!”张俊强调,“秋季护脑,贵在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守护脑血管最有效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