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9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当季养生 重在“收”

     “人体的阳气运行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基本规律。”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肖长江表示,秋天是万物收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收敛回来,以备冬季把阳气藏起来,奠定来年健康的根基。

       在起居方面,肖长江建议“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不熬夜。在饮食方面,应以“滋阴润燥”为总原则,少食用辣椒、花椒、生姜等辛温发散食物,可多食苹果、梨、石榴、杏、梅、橘等有养阴作用的秋季常见水果。其中,刚刚上市的梨,生吃能清火,冰糖蒸则可润肺。还可以多喝银耳汤、百合汤等,山药、蜂蜜、豆浆等也是不错的食材。

       肖长江还表示,秋天多穿色彩鲜艳的衣服,多晒太阳,多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糙米等杂粮,有助于改善情绪,可远离“秋悲”。多运动,尤其是做伸展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多按揉百会穴、太阳穴等穴位,多梳头,可防治“秋乏”。要特别注意及时添衣防寒保暖,避免“秋凉”。

       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气温下降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更需警惕。此外,过敏性鼻炎、皮炎等过敏性疾病,以及因“秋燥”引发的皮肤干燥、口唇干裂、便秘等不适症状,都与秋季津液耗伤有关,需多加调养。

       此外,应对秋季性疾病和养生,中医特色突出,能提供很多非药物的疗法,如针灸、拔罐、推拿、穴位贴敷等。这些方法可疏通经络、激发自愈能力,对缓解秋燥便秘、改善呼吸功能、调理脾胃、预防感冒等有显著效果。 (据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