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东部新区养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病管理室里,51岁的毛大叔低头打开手机,屏幕上整齐排列着近一年的血糖记录。“现在测血糖、吃药,早成了每天的习惯。”他笑着说,语气里满是踏实——谁能想到,这位如今主动管理健康的患者,曾是社区医生眼里“劝不动”的人。
2023年8月,毛大叔因口干、体重骤降来到养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情况已不容乐观:随机血糖飙升至24.3mmol/L,糖化血红蛋白远超正常范围,还出现了糖尿病酮症等并发症。而他自己,有着30多年的烟瘾,平时爱吃油腻食物,经常熬夜,对“慢病管理”四个字毫无概念,不仅不肯用胰岛素,连最基础的血糖监测都懒得做,日子就在反复就医中变得每况愈下。
看着毛大叔的状态,慢病分中心医生陈秀没放弃。她和团队一起,为毛大叔规划了健康管理方案:先靠静脉补液和胰岛素把危急的血糖稳住;再趁着治疗的间隙,一次次坐在病床边,用通俗易懂的话讲清糖尿病的来龙去脉,还通过“慢关照”平台,每天发给他饮食、运动的短视频,让他看看同社区病友的好转。慢慢地,毛大叔心里有了变化,医生的建议开始愿意听、愿意尝试了。随后,他被拉进社区的慢病管理小组。在这里,他有了专属的健康档案,能定期听讲座,和其他患者聊治疗心得。“大家一起说说情况,比自己瞎猜踏实多了。”毛大叔说。
如今的毛大叔,烟戒了,饮食改成了低盐低脂的清淡口味,每周还雷打不动的步行锻炼5次,每次30分钟。手机里的健康APP记录着:空腹血糖稳定在5~7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5 ~6 ,血压、体重也都达标了。
截至目前,中心已为辖区500多名糖尿病患者建立了个性化档案,让“管慢病”变成了“过好日子”。 (王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