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9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
多学科协作 破解罕见病诊断难题
张婷 苏丹 本报记者 侯文瑾

       近日,杨大叔因腰痛、背痛伴连续发热三月余,辗转多家医院仍未明确病因,最终前往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此时他已全身重度水肿、呼吸极度困难,病情危重。

       症状复杂陷诊断僵局

       就诊时,杨大叔除全身乏力、呼吸困难、食欲差外,还存在全身多处淋巴结异常肿大,腹腔、胸腔、心包腔等多部位积液,症状随时间推移不断加重。尽管医院全力开展治疗,他仍持续发热,水肿加剧、身体越发虚弱,甚至几度想放弃治疗。

       为明确病因,医院进一步检查:腰椎MRI提示可能存在血液系统疾病,但骨髓穿刺、骨髓活检未获得阳性诊断证据;在杨大叔肢体重度水肿的情况下,医生为其实施了超声引导下腋窝淋巴结穿刺,病理检查结果疑似浆细胞瘤。然而,浆细胞瘤无法解释其所有临床症状,诊断工作陷入僵局。

       血液科全科医护人员多次开展病例讨论,在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下,以及华西医院血液科、病理科专家远程指导下,杨大叔最终被确诊为罕见病Castleman病的亚型——iMCD-TAFRO综合征(重型)。

       跨地调药紧急救治

       据悉,该病发病率仅为2/10万,治疗需使用特效药司妥昔单抗,而攀枝花本地暂无此药,医院随即协调从成都调运。

       等待药物期间,杨大叔病情突然恶化,出现眼结膜自发出血、腹腔血管自发出血,被紧急转入ICU监护治疗。司妥昔单抗顺利运抵攀枝花,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在ICU为其完成药物输注。输注后,杨大叔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康复出院,后续需定期返院复查并接受司妥昔单抗治疗。

       据专家介绍,Castleman病是一种以淋巴结肿大、特征性组织学表现以及广泛的临床表现谱为特点的血液系统疾病,它常以两种“面貌”出现:一种为单中心型Castleman病(UCD),最为常见,约占70 ~80 。通常只有一个区域(如胸部、腹部、颈部)的淋巴结显著肿大。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肿大淋巴结引起的局部压迫症状(如咳嗽、吞咽不适)。另一种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CD),累及全身多处淋巴结区域,常伴有全身症状:反复发热、盗汗、体重下降、乏力、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肾功能异常等。部分亚型(尤其与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相关)病情可能更凶险。

       专家提醒,面对不明原因症状,早诊早治是关键。本病发病率低,识别率低,误诊率高,特别是对于多中心型,若出现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盗汗、消瘦、贫血、血小板减少、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乏力、多系统损伤等症状,请务必及时到血液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