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角落、商圈街头,不少年轻人将电子烟当作“潮流单品”,也有人认为“抽根烟显成熟”。然而,无论是电子烟还是传统香烟,都不是时尚符号,而是摧毁大家呼吸系统的“隐形杀手”。今天就带大家看清“吞云吐雾”背后的致命危害。
年轻人吸烟现状
超六成存在认知误区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2》显示,我国15~24岁青少年吸烟率虽有下降,但仍超10 ,且电子烟在年轻人中使用率持续上升。更危险的是,超六成青少年存在认知误区:认为电子烟危害小、偶尔吸烟不伤身。
在社交平台上,甚至有博主宣扬“电子烟酷炫解压”“周末抽两根没事”,误导了大量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青少年时期正是呼吸系统发育成熟的关键阶段,此时接触烟草,伤害会比成年后更持久、更严重。
传统香烟燃烧
释放超7000种化学物质
传统香烟燃烧释放超过7000种化学物质,其中70余种为明确致癌物,对呼吸系统实施“全链条打击”。
呼吸道黏膜的“腐蚀剂”:焦油、尼古丁等首先刺激鼻、咽、气管黏膜。正常情况下,黏膜纤毛通过摆动清除异物,吸烟后纤毛会僵硬、脱落,失去保护功能。青少年吸烟初期常出现喉咙干痒、咳嗽痰多,这正是黏膜受损的信号,长期可引发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中,不少20多岁的吸烟者已出现晨起剧烈咳嗽、痰液发黑的症状。
肺泡的“破坏者”:肺泡是气体交换的核心,如同“微小气球”。香烟中的苯并芘、二氧化氮等会穿透呼吸道直达肺泡,导致肺泡壁受损、融合形成“肺大泡”,气体交换功能骤降。青年吸烟者中年后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5~10倍,严重时会呼吸困难、丧失劳动能力。
肺癌的“加速器”:约85 的肺癌与吸烟相关,致癌物持续损伤肺部细胞DNA,导致异常增殖。青少年吸烟时间越长、量越大,肺癌发病年龄可能越提前。临床数据显示,30~40岁青年肺癌患者中,有吸烟史者超60 ,且多为晚期。
电子烟善于伪装
成新型“健康陷阱”
很多年轻人将电子烟视为“戒烟神器”“社交玩具”,但它的危害远超想象。
尼古丁的“隐形依赖”:几乎所有电子烟烟油含尼古丁,这种成瘾物质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同时收缩血管、影响呼吸系统供血。青年长期吸食会形成依赖,戒断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反应,甚至转向传统香烟。有调查显示,吸电子烟的年轻人未来尝试传统香烟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3倍。
气溶胶的“隐藏杀手”:电子烟产生的气溶胶并非水蒸气,而是含有甲醛、丙烯醛等刺激性物质,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引发咳嗽、哮喘。部分烟油含铅、镉等重金属及双乙酰,后者可导致“爆米花肺”,也就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造成肺部细小气道纤维化。
青少年的“发育杀手”:青少年大脑和呼吸系统未成熟,对有害物质耐受性更低。研究表明,吸电子烟会影响大脑发育、降低认知能力,还会增加哮喘、过敏性鼻炎风险,且损伤可能永久存在。
科学拒烟
守护呼吸健康四步法
树立正确认知:明确电子烟与香烟均有害,摒弃“吸烟显潮流”“偶尔无害”的错误观念,将拒烟作为健康底线。
主动远离诱惑:避免接触吸烟者,不进入吸烟场所,拒绝他人递来的烟或电子烟,从源头减少接触。
寻求专业戒烟帮助:有吸烟习惯者可咨询医生或戒烟机构,制订科学计划,切勿依赖电子烟戒烟。
加强自我管理:通过运动、阅读等健康方式缓解压力,替代吸烟带来的放松感,定期做胸片、肺功能检测,及时发现肺部问题。(成都锦城学院医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