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9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慢性胃炎为什么总是反复发作
□王秀培

       很多人都有过胃不舒服的经历:吃点辣的就“烧心”,喝点酒就胃痛,饿久了或吃撑了都会觉得胃胀,检查后才发现是“慢性胃炎”。可让人头疼的是,这种毛病常反复发作,好像怎么调理都难彻底好。其实,慢性胃炎之所以难缠,跟我们的生活习惯、饮食方式,以及治疗是否到位都有很大关系。了解它的诱因和危害,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防治。

       为什么慢性胃炎易反复发作

       慢性胃炎最容易反复的原因之一,就是饮食和生活习惯很难彻底改变。很多患者平时因为工作或生活忙碌,常常不按时吃饭,早上匆匆忙忙不吃早餐,中午随便对付一口,晚上又吃得过饱。这种不规律的饮食方式会让胃黏膜长期处在紧张和受损状态。同时,有的人口味偏重,喜欢吃辛辣刺激、油炸烧烤、腌制食物,甚至喜欢空腹喝酒或饮浓茶、咖啡,这些都会直接刺激胃黏膜,使炎症反复加重。即便患者在发作时通过药物控制了症状,如果这些习惯始终不改,胃炎自然很容易卷土重来。

       另一大重要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能够在胃酸环境中存活,并不断破坏胃黏膜,导致炎症持续存在。如果患者没有通过规范的疗程彻底清除细菌,或者在治疗期间随意停药、漏药,就很可能导致治疗失败,病情反复。更棘手的是,这种细菌很容易通过共餐、餐具传染给家人或再次感染自己,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胃炎总是治不好”的原因之一。因此,慢性胃炎之所以反复,本质上是因为外部刺激和内部感染两股力量交织作用,而这两方面一旦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形成“好—犯—再治—再犯”的循环。

       慢性胃炎的影响

       很多人觉得慢性胃炎只是小毛病,反正不至于要命,因此往往选择忍一忍、拖一拖。然而,长期的炎症状态对身体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大。首先,慢性胃炎会让胃黏膜逐渐变薄,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消化能力下降。很多患者会出现饭后胀气、消化不良、营养吸收不良等问题,久而久之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甚至因为营养不良而影响身体免疫力。这种“潜移默化”的损害往往不被重视,但它会实实在在地削弱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另一个更需要警惕的影响是慢性胃炎可能引起的病变风险。并不是所有的慢性胃炎都会走向严重后果,但如果长期反复发作而得不到有效控制,胃黏膜会逐渐发生萎缩和变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胃溃疡,甚至在少数情况下发展为胃癌。医学上常常把长期慢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萎缩和肠化生的情况视为“高危状态”,需要定期复查。

       因此,慢性胃炎并非简单的“小问题”,而是需要长期关注和规范管理的健康隐患。如果一味忽视、拖延不治,只会让胃的负担越来越重,未来需要面对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如何避免慢性胃炎反复发作

       要想减少慢性胃炎的反复发作,关键不仅仅是吃药,更重要的是长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首先,在治疗方面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尤其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要坚持完成整个疗程,不要随意停药或间断,否则很容易出现耐药和复发。对于没有感染的人群,也要按照医嘱合理使用抑酸剂或保护胃黏膜的药物,避免长期乱用止痛药、消炎药等会伤胃的药物。治疗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科学、规范和坚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下根基。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不可或缺。规律饮食是最基本的原则,每天按时吃三餐,不暴饮暴食,也不要过度依赖辛辣、油炸、烟酒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最好做到清淡为主,细嚼慢咽。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期熬夜和过度劳累,因为精神紧张和睡眠不足都会削弱胃的自我修复能力;还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通过散步、运动、兴趣爱好来减压。许多患者往往只注重“吃什么药”,而忽视了“怎么生活”,结果就是治标不治本。真正做到药物治疗与生活调养结合,才能打破反复的恶性循环,让胃慢慢恢复健康。(绵阳市游仙区小枧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