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9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学会用心养生
□汪学莲

       现代人常因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激烈,而导致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频繁发生。这些情绪看似只影响心情,其实也直接影响身体健康,成为各种疾病的诱因。情绪就像健康的“天气预报”,预示着身体即将发生的变化。良好的情绪管理,既可提高生活质量,也能改善健康状况。

       中医智慧

       七情有度,身心才安

       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中,情绪被称为“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情绪的适度表达能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而情绪过度则可能导致气血失调,进而影响脏腑功能。《黄帝内经》中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揭示了情绪与健康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外,道家和儒家文化也提倡通过静心养生和中庸之道,达到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的目的。

       现代医学

       揭秘坏情绪如何伤身

       现代科学已证明,长期负面情绪会显著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具体来说,情绪激动或焦虑时,大脑边缘系统会过度激活,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处于持续兴奋状态,引起皮质醇等应激激素长期升高。这种状态持续,会使免疫功能受损,导致免疫细胞功能异常、炎症反应增高,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某些癌症的风险。

       负面情绪

       对健康的具体危害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压抑等负面情绪,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显著损害。研究表明,长期情绪压抑的人群更容易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中风。

       此外,焦虑和抑郁还可能增加个体发生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和癌症的风险。在青少年群体中,情绪障碍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甚至自杀风险增加;老年人长期情绪抑郁则可能加速认知功能退化、增加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职场人士长期承受高压力,容易出现免疫力下降、慢性疲劳甚至过劳死的情况。

       日常生活中

       如何有效管理情绪

       情绪调节的方法具体而多样,其中较为常见且有效的方法包括:

       正念冥想 每天花5~10分钟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和身体感受,有效缓解焦虑和紧张。

       规律运动 如散步、瑜伽、游泳和慢跑,可以促进多巴胺、血清素的释放,从而提升情绪。

       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 避免咖啡因、酒精等刺激物,保证均衡营养和充足睡眠,有利于维持良好情绪。

       传统疗法的现代应用 如练习太极拳、书法、静坐冥想、芳香疗法等,有助于放松身心。

       数字减压法 限制使用手机和网络时间,避免过多负面信息对情绪的影响。

       情绪健康

       促进全民健康

       个体情绪的良好管理不仅有益于个人健康,还可以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医疗资源消耗。情绪健康的群体能更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职场生产效率和社会稳定性。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更包括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善状态。因此,推动全民情绪管理教育与心理健康普及,对整体社会发展与公共健康事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情绪调节和管理并非高深莫测,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情绪自我觉察和调节能力。只要我们学会接纳、表达和疏导情绪,情绪便可成为守护健康的最佳伙伴。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心”养生,做好自己的情绪健康管理,提升生活品质,让生命更加健康与快乐。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