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官旭华介绍,9月份以后,诺如病毒开始进入流行期,一般情况下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流行季节。
此前,辽宁省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通报:8月31日,沈阳师范大学校医院陆续接诊了一批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学生。截至9月7日17时,累计报告有胃肠炎症状者2087人。据官方通报:经流行病学调查并结合供水系统现场勘察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定本起事件系由学校第三生活区自备井蓄水池受诺如病毒污染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诺如病毒有何特性
诺如病毒原名诺瓦克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病原体。诺如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播方式多样,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经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是诺如病毒高发场所。诺如病毒有以下特征:
致病能力强:只需极少的病毒量就可以传染,最低感染剂量为18个病毒粒子。而一个人感染后,一次能排出数十亿个病毒粒子。
生存能力强:诺如病毒在0℃~60℃的温度范围内可存活,病毒可在物体表面存活2周,在水中存活2个月以上。75 酒精、免洗洗手液无法灭活诺如病毒。
“下手”不挑人:诺如病毒具有全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会感染。
感染诺如病毒后的症状
诺如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短,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通常2天内就会发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儿童易出现呕吐症状,成人多出现腹泻症状。
发热、畏寒、头痛、肌肉酸痛。
腹泻次数从几次到数十次不等,粪便呈稀水样,无脓血样便。
诺如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一般2~3天后可自行康复。不过,如果出现脱水等情况,应立刻就医:一天内尿量很少或颜色特别黄;嘴唇干裂、皮肤失去弹性;儿童哭闹时没有眼泪;头晕眼花、站不稳。
如何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勤洗手:在餐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和外出回家后,做好手部清洁。建议使用肥皂或者是洗手液,用流水洗手20秒以上。
注意饮食饮水安全:不要喝生水,食用蔬菜和水果前要彻底洗净。烹饪加工食品时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确保吃的食物要煮熟煮透,尤其食用贝类产品时。外出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
做好居室日常清洁和通风:要确保厨房餐具的清洁,及时处理垃圾。
规范消毒:如果家庭成员出现了胃肠炎症状,要对呕吐物和排泄物进行规范处理,对污染的环境和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对于门把手、马桶按钮以及卫生间这些接触频繁、容易病毒污染的区域和部位要定时进行消毒。
感染以后,尽量居家休息: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对于特殊岗位的人员,比如厨师、育婴员以及外卖快递员不要带病上岗。
阅读延伸
正确洗手 远离病菌
研究发现,人类双手可能附着数以十万计的病菌,当手上沾染病菌后,不经意间触摸口鼻,会引发各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正确洗手能降低30 ~50 的腹泻风险和16 ~21 的呼吸道感染风险。
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饮食相关:做饭前、吃饭前、处理生食后。
卫生相关:如厕后、换尿布后、擤鼻涕后。
外出归来:回家后、乘坐公共交通后、触摸公共物品后。
接触污染物:处理垃圾后、照顾病人前后、接触动物后。
然而,大多数人洗手只是简单冲水,忽略了指尖、指缝、手腕等关键部位,导致细菌和病毒残留,所以要学会“七步洗手法”。
了解“七步洗手法”
先在流动水下淋湿双手,然后取适量洗手液或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第一步:内(洗手掌):手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外(洗手背):手心对手背,十指交叉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夹(洗指缝):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弓(洗指背):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大(洗拇指):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立(洗指尖):将五个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洗手腕):一手握住另一手腕部,旋转搓洗,左右交替。
洗手的常见误区
多人合用一盆水洗手:这会导致手被污染更加严重,要用流动水洗手。
只用清水冲一下:清水无法去除油脂和大部分微生物,必须搭配肥皂/洗手液。
洗手时间太短:揉搓、冲洗时间短,也达不到洗手要求,建议每一步的洗手时间至少15秒。
忽略擦干步骤: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洗完要用干净毛巾/纸巾擦干。
如何让孩子爱上洗手
专属洗手装备: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卡通肥皂、按压式泡泡瓶等增加洗手期待感。
荧光粉实验:手上涂荧光粉(模拟细菌),用紫外线灯照出“细菌”,洗手后再观察残留,直观展示洗手的重要性。
绘本/动画:用《细菌不是用来分享的》《超级细菌王国》等故事讲解细菌的危害。
洗手打卡表:每次洗手后贴贴纸,集满一周换小奖励。
角色互换:让孩子当“洗手检查官”,负责提醒全家洗手,赋予责任感。 (本版文字综合央视网、中国疾控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