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地间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温热转为干燥,燥气当令。中医认为,燥胜则干,秋燥易耗伤人体津液,引发口干、咽干、鼻燥、皮肤干燥或皲裂、便秘等症状,甚至可能诱发咳嗽、哮喘等肺系疾病。《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此时应以滋阴润燥为调理核心。
养好脾胃 这样吃
“脾胃不好百病生”,秋季是养护脾胃的“黄金季”。饮食上可以这样吃——
主食可以选择南瓜红薯小米粥。
功效:健脾养胃、滋补身体,适合秋冬季进补。
制作方法:小米、南瓜、红薯,按照1:1:1的比例,加水煮成粥。
禁忌人群:南瓜、红薯比较甜,对血糖有一定影响,三种碳水食材煮成粥后,升糖指数比较高,所以这款粥糖尿病患者谨慎食用。
饮品建议选择芡实茯苓茶。
功效:健脾、祛湿、固精气。
制作方法:芡实、茯苓各取10克;加入500毫升清水,煮开后晾至温热饮用。
想要养好脾胃,“不要做什么”同样重要。伤脾胃的5个坏习惯——
暴饮暴食:首先吃饭要规律,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饥一顿饱一顿,否则可能会使脾胃负担加重。
冷热不均:这里的寒凉不仅仅是指冰冷食物,还包括食物的寒凉属性。此外,饮食过热也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
腹部或脚部受寒:腹部或脚部长期受凉、保暖不到位,可能会导致腹部、脚部局部寒凉,进而影响脾胃功能。
情绪低落:若心情悲伤、思虑过度,可能就会伤到脾胃。
长期熬夜:长期熬夜的人,肠胃得不到休息,容易加重肠胃负担,使肠胃功能紊乱。(据人民网科普)
按摩穴位 调和阴阳
除饮食调养外,穴位按摩作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准刺激特定穴位,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焕发身心活力。
穴位推荐
★肺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指宽)。
操作:指压法,双手拇指指腹按压肺俞穴,逐渐加力至局部酸胀感,持续1分钟,重复3次;拍打法,双手空掌轻轻拍打肺俞穴区域,每次2分钟,以皮肤微红为度。
功效:肺俞为肺之背俞穴,是肺气输注于背部的关键穴位。按摩此穴可增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缓解因秋燥引起的干咳、咽干、气喘。
★列缺穴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操作:点按法,用拇指指腹垂直用力按压列缺穴,至局部酸麻感,持续30秒,放松后重复3次;旋转法,以列缺穴为中心,拇指做顺时针旋转按摩,每次1分钟。
功效: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通任脉,可宣肺气、通经络,是缓解秋燥咽喉干痛的“特效穴”。古代医家称其为“止嗽要穴”,对咳嗽、哮喘、头痛项强有显著疗效。
★三阴交穴
定位: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操作:拇指揉法,用拇指指腹按揉三阴交穴,顺时针、逆时针交替进行,每次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艾条悬灸,将艾条点燃,距穴位2-3厘米,每次10分钟,每周2次(注意避免烫伤)。
功效: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三经交会穴,可同时调养肝、脾、肾三脏,滋阴润燥,继而改善口干咽燥、失眠多梦、潮热盗汗、月经不调等。
★照海穴
定位: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操作:点按法,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压照海穴,至局部酸胀感,持续1分钟,重复3次;摩擦法,双手掌心搓热后,快速摩擦照海穴区域,每次1分钟,以局部发热为度。
功效:照海为足少阴肾经之穴,通阴跷脉,可滋补肾阴、清泻虚火,是缓解秋燥五心烦热的“降火穴”。古代医家称其为补肾要穴,对慢性咽炎、失眠、便秘有辅助治疗作用。可缓解潮热盗汗、咽干口燥、失眠、便秘等。
★太溪穴
定位: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指推法,用拇指指腹从太溪穴向跟腱方向推按,每次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握脚按摩法,坐姿,将左脚架在右膝上,用右手拇指按摩左太溪穴,左右交替进行。
功效:太溪为肾经之原穴,是肾气汇聚之处,按摩此穴可激发肾气、滋阴润燥,改善因秋燥引起的腰膝酸软、耳鸣、便秘。
注意事项
最佳时间:早晨起床后或晚上睡前,每次按摩总时长控制在1~20分钟。
频率:每日1次,连续按摩2-4周可见效,长期坚持效果更佳。
力度:以酸、胀、麻为度,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皮肤损伤或皮下淤血。
手法:可结合点按、揉捏、拍打等多种手法,增强刺激效果。
老年人:力度减轻,时间缩短,避免过度刺激。
孕妇:慎用合谷、三阴交等穴位,以防流产。
皮肤破损者:避免在感染或肿瘤部位按摩。(据《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