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主角用嘴吸蛇咬伤口的桥段屡见不鲜,这种“英雄行为”被观众视为“急救模板”。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根据案例显示,2023年5月,浙江一男子被五步蛇咬伤后,家人轮流用嘴吸吮伤口试图排毒,导致两名家属因蛇毒经口腔吸收中毒,一人出现急性肾衰竭。今年3月,广州黄埔区的张先生在自家院中被竹叶青蛇咬伤,他模仿影视剧用嘴吸吮伤口排毒,结果口腔黏膜吸收毒素,导致牙龈出血、呼吸衰竭,最终经紧急血浆置换才脱险。
错误急救的代价
临床统计显示,因错误急救导致的二次伤害占动物致伤病例的30 以上。根据杭州市中医院急诊科报告,约20 的蛇咬伤患者因嘴吸伤口排毒导致感染性休克。广东省毒蛇伤救治中心数据也显示,每年因自行切开伤口或过度绑扎导致截肢的案例超过50例。
动物致伤后,毒素或病毒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如果采用吸吮、挤压、火烧等错误操作,易导致以下不良后果——
加速毒素吸收:蛇毒中的血循毒素会破坏凝血功能,错误挤压可导致全身性出血。
引发二次感染:唾液中的细菌(如葡萄球菌)进入伤口,可能引发败血症或气性坏疽。
危及施救者:施救者若有口腔溃疡或牙龈出血等损伤,毒素可直接侵入其血液系统。
常见危险操作
用嘴吸伤口“排毒”
可导致口腔细菌感染:唾液中含有奈瑟氏菌、链球菌等致病菌,接触伤口后可能引发蜂窝组织炎,甚至败血症。2021年,北京一名50岁男子在处理金属时不慎划伤手指,因自认为伤口不深,用嘴吮吸伤口“排毒”。两天后出现高烧、寒战、皮肤紫癜,最终因感染“创伤弧菌”导致脓毒性休克。
可导致施救者中毒:蛇毒中的神经毒素(如银环蛇毒)可通过口腔黏膜直接吸收,导致呼吸肌麻痹。2022年,云南一名护林员被眼镜蛇咬伤,同伴用嘴吸伤口后出现复视、呼吸困难,两人均需注射抗蛇毒血清。
大力挤压伤口“放血排毒”
加速毒素扩散:挤压产生的机械压力会推动毒素沿淋巴管扩散。实验显示,挤压伤口可使毒素扩散速度提高3倍。
组织损伤:过度挤压可能撕裂毛细血管,导致局部水肿加重。2023年,广西一农民被蜈蚣咬伤后用力挤压,导致手指远端缺血坏死,最终截肢。
使用民间偏方中和毒素
组织坏死:撒盐会形成高渗环境,导致细胞脱水死亡;火烧伤口会破坏皮肤屏障,加速毒素入血。
干扰治疗:草药残渣可能掩盖伤口真实情况,延误医生判断。2023年,福建一渔民被海蛇咬伤后自行敷用草药,就医时伤口已溃烂发黑,清创后留下永久性瘢痕。
正确急救步骤与科学原理
立即脱离危险源:以S形路线缓慢后退,避免刺激蛇类二次攻击。
流动清水冲洗+弱碱性液体中和:用矿泉水或自来水冲洗伤口15分钟,水流方向与伤口呈45°角(避免直冲导致毒素深入),然后用肥皂水(pH值8.9)二次冲洗,中和酸性蛇毒(如蝮蛇、五步蛇毒)。物理冲刷可清除80 以上表面毒素,弱碱性环境也能使蛇毒蛋白酶失活。
低位制动+适度绑扎:保持伤口低于心脏位置(如手指受伤可下垂,腿部受伤可平卧垫高臀部)。在伤口近心端5~10厘米处用宽布条松紧绑扎(以能插入一指为度),每15分钟松绑1分钟。这样可以减缓血液回流速度,将毒素扩散速率降低50 ,间歇松绑可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紧急送医:可以向医生描述动物特征,如蛇类的头型(三角头多为毒蛇)、花纹(如银环蛇有黑白环纹),条件允许还可以拍摄动物照片或视频(避免徒手捕捉)。
注射血清:抗蛇毒血清需在2小时内使用(超过4小时疗效下降50 ),破伤风疫苗需在24小时内接种。禁止冰敷,因为低温会收缩血管,减少毒素代谢,同时可能冻伤组织。同时禁止饮酒/咖啡,避免加快血液循环,加速毒素扩散。
小结
错误急救=自杀+他杀,正确操作=阻断伤害+争取救治时间。
“一冲二包三不动,忌挤忌吸快送医”——一冲:清水+肥皂水冲洗;二包:低位包扎防扩散;三不动:减少肢体活动;忌挤忌吸:避免毒素加速吸收;快送医:专业救治是唯一解。
科学急救,避免“好心办坏事”的悲剧。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