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今年2月,74岁的慢阻肺患者张大爷平躺着进食香肠时突然出现剧烈呛咳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尽管医护人员迅速实施气管插管,并通过气管镜成功取出30余块香肠碎片,但老人仍因呼吸衰竭及肺部感染去世。这起事件暴露了误吸的高危性,而慢阻肺患者因呼吸功能受损,误吸风险更是不容小觑,死亡率可达40 ~50 。
慢阻肺与误吸
流行病学的警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因长期呼吸功能衰退,成为误吸的高危人群。
高患病率: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约13.7 ,患者超1亿人。
高误吸风险:约30 的慢阻肺患者存在吞咽障碍,且隐性误吸比例更高,易被忽视。
高死亡率:误吸引发的吸入性肺炎死亡率达40 ~50 ,若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率进一步攀升。
显性误吸vs隐性误吸
鉴别与风险差异
误吸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二者的鉴别对救治至关重要。
显性误吸:进食时突发剧烈呛咳、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易被家属察觉。但部分患者因咳嗽反射减弱,可能仅表现为喘息或声音嘶哑。
隐性误吸:占慢阻肺患者误吸事件的60 ~70 ,无呛咳或仅有轻微清嗓动作,但食物或分泌物已悄然进入肺部。这类患者常表现为反复低热、痰液黏稠或血氧缓慢下降,易被误诊为普通感染。
风险差异:隐性误吸因症状隐匿,往往延误诊治,导致吸入性肺炎风险较显性误吸高3倍。一项针对慢阻肺患者的随访研究显示,隐性误吸者1年内再入院率高达80 。
慢阻肺患者
更易误吸的病理机制
呼吸与吞咽“打架”:咽喉是呼吸和吞咽的共用通道,慢阻肺患者因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呼吸肌疲劳,吞咽时气道关闭延迟,食物易滑入气管。
病理性呼吸模式:重症慢阻肺患者常通过耸肩、颈部肌肉代偿呼吸,导致吞咽协调性下降,误吸风险增加。
胃食管反流“火上浇油”:约50 的慢阻肺患者合并胃食管反流,胃酸和食物残渣反流至咽喉,刺激引发误吸。
肌肉退化与恶性循环:长期活动减少导致吞咽肌群萎缩,咳嗽反射减弱,误吸后无法有效排痰,形成“误吸-感染-肺功能恶化”的循环。
预防误吸
从“被动防范”到“主动干预”
日常进食三大革命
食物形态革命:避免流质(易误吸)和坚硬固体(需反复咀嚼),选择稠粥、果泥等黏稠食物。
进食体位革命:进食时保持坐直或床头抬高60°,卧床者采用侧卧位,利用重力减少反流。
喂养方式革命:采用分阶段喂养,每进食5分钟休息2分钟,降低疲劳导致的吞咽失误。
功能训练两大法宝
吞咽训练:采用“点头式吞咽法”(低头使下巴贴近胸部)和冰棉棒刺激咽喉,增强吞咽反射。
呼吸肌锻炼:通过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训练,改善呼吸协调性,减少吞咽时胸腔压力波动。
科技助力安全防护
智能餐具:定量的勺子,控制每口食物量在3~4毫升,避免过量误吸。
可穿戴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一旦血氧饱和度下降触发警报,及时干预。
“隐形信号”家属必知
显性误吸信号:突然呛咳、声音嘶哑、呼吸急促。
隐性误吸信号:反复低热、痰液黏稠带食物残渣、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5 。
隐匿性肺炎信号:体重莫名下降、食欲减退,需及时进行肺部CT或支气管镜检查。
慢阻肺患者的误吸风险如同一颗隐形炸弹,但通过科学管理、功能训练和家庭照护,完全可以有效防控。我们呼吁患者、家属和医疗工作者共同构建“呼吸-吞咽-营养”三位一体的防护网,让每一口食物都安全抵达终点,避免一片香肠就能引发的悲剧再次发生。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