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科门诊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患者:起初只是偶尔觉得胯部隐痛,走久了会酸胀,以为是劳累或关节炎,直到疼痛突然加重、走路一瘸一拐时才来就诊,检查后却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且已到中晚期。这种被称为髋关节“沉默的杀手”的疾病,因早期症状隐匿、进展迅猛而让人防不胜防。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股骨头坏死的神秘面纱,教你如何早期发现、科学应对。
什么是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全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于股骨头血液供应受损或中断,导致骨细胞、骨髓成分死亡,进而引起股骨头结构改变、塌陷,最终造成髋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它之所以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核心原因在于早期症状极具迷惑性。发病初期,患者可能仅感觉髋关节偶尔隐痛,或在久站、行走后出现轻微酸胀,休息后便能缓解,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滑膜炎”“腰肌劳损”甚至“老寒腿”。这种“时好时坏”的特点,让很多人放松了警惕,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股骨头坏死的高危群体
股骨头坏死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几类人群属于高危群体,需格外警惕。
长期使用激素的人:这是股骨头坏死最常见的诱因之一。无论是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长期服用激素,还是因急性病(如严重肺炎、器官移植)短期大剂量使用激素,都可能增加风险。激素会导致血管内壁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股骨头的血液供应。
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是股骨头坏死的“隐形推手”。长期日均饮酒量超过250毫升(约5两白酒)的人,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3~4倍。酒精会刺激脂肪细胞增生,导致股骨头内血管被脂肪栓塞,同时影响成骨细胞功能,加速骨坏死。
有髋部外伤史者: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外伤,可能直接损伤股骨头的供血血管。研究显示,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约20 ~30 会在伤后1~3年内出现股骨头坏死,尤其是骨折未及时复位或复位不佳的情况,风险更高。
其他高危因素:如潜水员、飞行员等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的人群,可能因减压病导致股骨头血管阻塞;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因血管病变和代谢异常,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股骨头坏死的识别信号
股骨头坏死的早期发现,是避免病情恶化的关键。当身体出现以下信号时,需及时就医检查。
髋关节疼痛:疼痛多位于腹股沟区(大腿根内侧),有时会放射至臀部或膝关节,表现为隐痛、酸痛或刺痛。早期疼痛多在活动后出现,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甚至夜间也会疼痛。
活动受限:髋关节的灵活性下降,表现为“跷二郎腿”困难、穿袜子时弯腰受限,或走路时髋关节不能完全伸直。病情加重后,会出现明显的跛行,甚至无法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4字试验”阳性:这是一个简单的自我检测方法:仰卧在床上,将一条腿伸直,另一条腿屈膝屈髋,脚踝放在伸直腿的膝盖上,形成“4”字形状。如果此时髋关节出现明显疼痛,提示可能存在股骨头坏死或其他髋关节病变,需尽快就医。
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是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最敏感的方法,能在骨密度尚未发生改变时(发病后1~3个月)就发现病变;而X线片和CT则更适合中晚期评估股骨头塌陷程度。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髋关节MRI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股骨头坏死的阶梯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干预保关节,晚期手术换关节。早期股骨头坏死核心治疗为减轻负重,拄拐保护,减少股骨头的负担;药物治疗或冲击波治疗促进新骨生成,修复坏死区域,重建力学支撑。晚期如果出现股骨头的塌陷变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就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
股骨头坏死的预防指南
对于长期饮酒、大量激素应用者及髋部外伤等高危人群,需要进行髋关节核磁共振筛查,日常生活中,避免长期负重,注意髋关节保暖,平时可适当进行髋关节周围肌肉的锻炼。
股骨头坏死不是绝症,却是“时间敏感性疾病”,远离高危因素,早发现早治疗,能让您远离轮椅,健步如常。(临沂市人民医院股骨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