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白内障手术时,为在脆弱的人眼上实现毫米级精准操作,贾前伟选择与猪眼“较劲”。猪眼结构与人眼结构高度相似,是绝佳的训练模型。上千次重复练习,汗水浸湿白衣,只为让手术刀在患者眼睛上操作时稳如磐石。
周末清晨的菜市场,总有一位医生准时出现在猪肉摊前。摊主们早已熟悉他的特殊“口味”,笑着招呼:“贾医生,今天的猪眼睛新鲜着呢!”他提着一袋猪眼匆匆离开的身影,成了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人们口中“爱吃猪眼睛的贾医生”,正是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贾前伟。但这些滑腻的猪眼睛并非盘中餐,而是他磨砺手术技艺的亲密“战友”。
初学白内障手术时,为在脆弱的人眼上实现毫米级精准操作,贾前伟选择与猪眼“较劲”。猪眼结构与人眼结构高度相似,是绝佳的训练模型。上千次重复练习,汗水浸湿白衣,只为让手术刀在患者眼睛上操作时稳如磐石。
这份近乎偏执的严谨,源于刻骨铭心的职业承诺。他见过太多被白内障夺去光明的痛苦,让患者复明是他最坚定的誓言。2018年,他远赴英国研修,将先进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带回郫都,为区域眼科技术开拓了新领域。当百岁肖爷爷术后视力奇迹般恢复到1.0,紧握他的手老泪纵横那一刻,所有在猪眼上耗费的日夜,瞬间被赋予了千钧之重。
在贾前伟眼中,技术精进绝非终点。他带领团队把诊室“搬”到街道社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七年间,这支队伍为65岁以上老人筛查3万余人次,让数千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团队中的党员医生赵小英在筠连帮扶时,遇到了近乎失明的方婆婆。面对老人的高龄与复杂病情,她迎难而上,成功让老人双眼视力恢复至0.8以上。
贾前伟深知,光明守护需要覆盖生命全周期。医院眼科牵头成立了郫都区红十字“爱眼护苗”志愿服务队,以主题党日、爱眼日为契机,把专业护眼知识送进校园。视力筛查、科普讲座……2000余人次青少年在活动中懂得了珍视“眼前”的世界。
“从儿童的近视防控到老年人的白内障治疗,我们努力成为患者疑难眼病的最后一站。”贾前伟的愿景正逐步实现。
每周采购猪眼睛的习惯,贾前伟保持了近十年。在旁人眼中怪异的“食材”,于他却是敬畏生命的刻度——每一次托起滑腻的猪眼,都是对脆弱光明的一次承诺。 (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