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自己人、身边人医好。”这是黄垚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口中的“自己人、身边人”,就是社区里的每一位居民。
清晨7点10分,阳光都会准时洒落在黄垚医生的白大褂上。作为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的普外科副主任医师,他已经在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驻点支援两年。黄垚的故事虽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藏着基层医者最动人的日常。
邹婆婆的出现,如一颗石子投入黄垚的心湖。83岁的老人捂着上腹蹒跚走进诊室,脸色蜡黄。老人说自己疼了十几年,一直舍不得去大医院,这话让黄垚鼻尖发酸。检查发现,胆囊泥沙样结石引发了重症炎症,而心功能不全、肺通气障碍等基础病,成了手术的阻碍。
“不能让老人疼着等。”黄垚当即启动医联体转诊通道。送老人去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那天,由于天气炎热,他特意驾驶电动车前往。邹婆婆拄拐的手微微发颤,黄垚俯身帮她系好安全带,安慰道:“婆婆别怕,我慢点开。”穿过斑竹园的街巷时,老人絮叨着租房的琐事,开心时皱纹里漾开笑意,这神情像极了黄垚老家的奶奶,让他眼睛一阵发热。
术前讨论持续了3个小时,黄垚带着团队把每个风险点都拆解成具体的应对方案;手术中,他握着止血钳的手稳如磐石;术后恢复很顺利,第3天老人就能喝米汤了,她拉着黄垚的手说:“黄医生,你比我娃还细心。”如今,邹婆婆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康复,每次复诊都会给黄垚带一把自家种的青菜,以此表达感激之情。
“先把自己人、身边人医好。”这是黄垚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口中的“自己人、身边人”,就是社区里的每一位居民。为了让打工族能赶在上班前看上病,他把门诊时间提前到早晨7点半;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他总会精打细算,叮嘱道“这个检查可以先不做”“这个药有平价药替代”。
在黄垚的诊室墙上,挂着一幅邹婆婆女儿送的书法,写着“医者仁心”。他说,自己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却收获了太多信任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