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8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孕妇高烧多日成“白肺”
一只鹦鹉引发的紧急救治

       8月初的一天,凌晨3点,救护车载着37岁的孕妈小梅(化名)在夜色中向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疾驰。

      “白肺”蔓延却查不出病因

       小梅刚怀孕7周,却出现不明原因反复发烧,到现在已经4天了,最高烧到了40℃,还伴有寒战、咳嗽、白痰、眩晕等症状,拍片发现她的肺部感染严重,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白肺”。

       在最初就诊的医院,几乎做了所有相关常规检查,也进行了抗菌、抗流感治疗,但小梅的病情仍然不断加重,全家人都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连夜将她转院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入院后,小梅立即被送入ICU(重症监护室)治疗。此时,小梅已出现严重低氧血症,胸部CT显示双肺大面积“白肺”伴胸腔积液,情况十分危急。

       一开始,ICU团队对小梅的治疗也是毫无头绪,因为她的新冠病毒、甲乙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血常规、痰培养也未发现典型细菌感染证据,真菌、结核、肺栓塞等可能性也逐一排除。

       小梅的主管医生ICU胡正昌副主任医师还安排小梅做了一次血液tNGS(病原体基因组测序),一次性排查了300多种病原体,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结果。

       眼见着小梅病情越来越严重,剧烈头痛、呕吐、“白肺”面积持续增大、胸腔积液增多,而且已经开始出现肝损伤,离威胁生命的重症只有一步之遥,ICU团队迅速为她召集了呼吸、药学、放射、重症产科等全院多学科专家会诊。

       半小时聊天揪出“元凶”

     “她要么是其他全身因素引起的肺炎表现,要么是感染了某种更为罕见的病原体。”前来会诊的呼吸科主任医师汪俊认为,“要排查特殊的呼吸道病原体,问病史非常重要。”

       在查看了所有病历资料后,汪俊专门来到病床边观察小梅的症状,并跟她事无巨细地聊了半个多小时:最近家里有人出现过类似症状吗?家里人得过什么严重疾病吗?最近接触过什么动植物吗?……

       回答中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汪俊的注意:近20天前,她在朋友圈中刷到有一家宠物店在出售一种可爱的“手养鹦鹉”,毛茸茸的,颜色鲜艳,且只有手掌大小,可以放在手中把玩、亲近。她十分动心就网购了一只回家,小鸟一开始看着很活泼健康,但没几天突然死了,小梅以为是自己喂养不当,也没有放在心上。

       听到这里,汪俊脑中立即想到:难道是“鹦鹉热”?这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为“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寄生在鸟类体内,鹦鹉、金丝雀、鸽子、鸡、鸭等都可能携带。人感染鹦鹉热十分少见,但从病史、症状再结合前期病原体排查结果来看,这一可能性确实很高。

       汪俊当机立断提出:做肺泡灌洗,取灌洗液再次针对鹦鹉热做tNGS排查,这比血液tNGS更直接。

       5分钟紧急操作锁定病因

       肺泡灌洗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将生理盐水送入肺泡灌洗并取出,属于侵入性检查。小梅呕吐症状严重,无法耐受全麻,麻醉医师为小梅做了呼吸道局麻,这对操作医师的“手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汪俊率领的呼吸科团队仅花了5分钟就完成了左右两肺的下镜、探查、灌洗、抽吸等操作,肺泡灌洗术顺利完成。

       术后,灌洗液样本被迅速送到实验室,结果很快出来,果然检出鹦鹉热衣原体“信号强度高”——她患上的正是鹦鹉热。

       治疗团队迅速根据结果调整了治疗方案,患者病情有了明显好转,仅仅三天,肺部病灶就吸收超70 ,氧合指数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也减轻了。

       从ICU转出几天后,小梅顺利康复出院了。虽然转危为安,但因高烧多日,小梅和家人经过深思熟虑,还是放弃了早孕的胎儿。

       在此,医生提醒,孕妇属于低免疫力人群,与动物接触应谨慎。 (王欢 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