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5年08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肺功能检测 助力呼吸系统特病管理
□刘智慧

       在医院办理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病时,一份精准的肺功能检测报告往往成为能否顺利办理的关键。这份报告不仅是疾病诊断的“信号灯”,更是患者长期管理、预防急性发作的“指南针”。

       肺功能检测的重要性

       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的特病管理,需以肺功能持续损害程度为重要依据。医学上,通过FEV1/FVC比值(即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来判断气流受限情况。当FEV1/FVC<70 且排除其他疾病时,可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而支气管哮喘则需要证明气道阻塞的可逆性或持续气流受限状态,这些判断均需依赖特定状态下的肺功能数据。

       肺功能检测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如同一面“镜子”,能直观反映肺部通气、换气功能,帮助医生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监测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患者而言,定期检测可及时发现肺功能下降趋势,预警急性发作风险,指导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例如,当FEV1值持续下降时,可能提示病情加重或药物效果不佳,需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精准检测的“黄金法则”

       为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反映真实病情,检测前的药物管理和时间选择至关重要,需遵循“黄金法则”:

       支气管哮喘:抓住“药物洗脱期”的空窗期。哮喘患者常用的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作用时间短,长效制剂(如沙美特罗)则可持续数小时至一天。检测前需严格停药:短效β2受体激动剂需停用8~12小时,长效制剂需停用24~48小时,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需停药24小时。这一“药物洗脱期”如同“清洁期”,让气道状态回归自然,避免药物干扰检测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病:锁定“稳定期”的检测窗口。慢阻肺患者的检测需在“临床稳定期”进行,即症状稳定或轻微,且最近4周内无呼吸道感染、急性加重住院史。急性发作后,患者需等待至少2~4周的恢复期,待肺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后再进行检测。这样才能确保检测数据真正反映疾病的基础状态。

       定期检测的意义

       肺功能检测绝非“一次性任务”,而是长期疾病管理的必要环节。建议慢阻肺和哮喘患者每年进行1~2次定期检测,高危人群或病情不稳定者可增加频率。定期检测如同一张“防护网”,其价值体现在:

       预警风险: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FEV1、PEF(峰值呼气流速)等指标,及时发现肺功能下降趋势,提前干预;

       评估疗效:判断吸入药物、康复训练等治疗效果,优化方案;

       指导生活方式调整:根据结果调整运动强度、避免环境刺激因素等;

       降低医疗成本:早期干预可减少急性发作住院次数,减轻经济负担。

       检测前的“准备清单”

       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患者需做好充分准备。

       药物管理:提前告知医生近期用药情况,严格按照医生指导停药,避免自行判断;

       时间选择:检测宜在上午9~11点进行,此时人体肺功能状态相对稳定;避免剧烈运动后、饱餐后1小时内检测,以免影响呼吸效率;

       检测配合:穿着宽松衣物,便于深呼吸;按操作人员指示,用最大力气、最快速度呼气,重复2~3次取最佳值;

       特殊情况处理:若检测前出现感冒、发热、喘息加重等,应立即推迟检测并告知医生,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

       此外,需注意避免吸烟、饮酒或摄入咖啡因类饮品,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气道反应性,干扰结果判断。

       结语

       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虽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可长期控制。肺功能检测作为“核心工具”,其精准性依赖于患者的充分准备与规范操作。每一次检测前的耐心等待、每一次数据的细致分析,都是在为健康护航。(重庆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