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8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蚊媒传染病的环境治理与个人防护
□朱宜滨

       夏季高温多雨,蚊虫活动进入高峰期,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这两种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也随之进入高发季。它们如同潜伏在暗处的“健康刺客”,稍不留神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了解蚊媒传染病知识,掌握科学防护方法,是守护家人健康的关键。

       认识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高热与疼痛的双重折磨。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发,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广东、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其潜伏期为1~14天,多数为5~9天。登革热患者的首发症状多为突然高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通常持续3~7天可降至正常,可伴随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痛,以及面部、颈部、胸部潮红,四肢躯干可能会出现充血性皮疹。

       基孔肯雅热,关节疼痛的持久战。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同样经伊蚊传播。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我国周边东南亚地区疫情持续活跃。其潜伏期为1~12天,多为3~7天。患者会突然发热,一般发热1~7天,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病后2~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数天后消退并伴脱屑。关节疼痛是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特征,主要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时疼痛剧烈,通常1~3周缓解,但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蚊虫习性

       蚊虫活跃时间:传播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伊蚊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活跃于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这两个时间段,伊蚊吸血活动频繁,人们被叮咬的风险大幅增加。

       蚊虫滋生环境:伊蚊喜欢在小型积水中繁殖,如瓶罐、废旧轮胎、花盆托盘、下水道、杂物堆等区域。这些地方积水不易流动,为蚊虫提供了理想的产卵和幼虫生长环境。

       环境治理

       家庭积水清理:家庭是蚊虫滋生的重点区域,需定期开展“翻盆倒罐”行动。每天检查阳台花盆托盘、水桶、地漏、空调和饮水机接水槽等,彻底清空积水。对于无法清除的各类积水,可定期投放灭蚊幼剂杀灭蚊幼虫。

       公共区域整治:小区、单位、工地等公共区域也是蚊虫滋生的“重灾区”。要重点关注绿化带、停车场、垃圾或杂物暂存点、地下车库集水井、排水沟、楼房反墚及雨水沟、建筑物凹陷处等区域。

       个人防护

       外出防护装备: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浅色衣物对蚊虫的吸引力较小,长袖衣裤能有效阻挡蚊虫叮咬。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液。

       居家防蚊措施:在家中,安装纱窗、纱门是防止蚊虫进入室内的有效方法。睡觉时使用蚊帐,为自己打造一个安全的“无蚊空间”。必要时,可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对蚊子进行“精准打击”。

       健康监测与就医

       出行后做好健康监测: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等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归国后14天内,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好健康监测。

       及时就医与告知: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应立即暂停外出,居家休息,避免被蚊虫再次叮咬导致病毒传播。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通过了解“双热”知识,做好环境治理、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我们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公共卫生应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