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食江湖,海鲜堪称“明星”,简单烹饪就鲜美无比,家庭聚餐的清蒸大闸蟹、朋友小聚的蒜蓉粉丝蒸扇贝、夜市的烤生蚝,都让海鲜稳占餐桌C位。但海鲜盛宴背后藏着“隐形杀手”——副溶血性弧菌,它如狡猾刺客潜伏其中,食用被污染的海鲜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严重时危及生命。它究竟啥来头?又该如何防范?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形态多样,可呈现杆状、弧状或丝状。它对盐分有特殊偏好,在3 ~6 的盐水中繁殖迅速,每8~9分钟即可完成一次增殖周期。
该菌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海产品,尤其是生腌制品、未彻底加热的海鲜及交叉污染的熟食。夏季是副溶血性弧菌的活跃期,沿海地区因海鲜消费量大,成为高发区域。
如何科学烹饪海鲜
彻底加热,杜绝“夹生”。烹饪海鲜时,需中心温度达到90℃以上并持续加热1分钟以上。对于厚实的鱼块或蟹腿,建议延长加热时间至中心完全熟透。避免追求“鲜嫩口感”而缩短烹饪时间,深部污染的细菌可能因未被彻底杀灭而引发中毒。
慎选生腌,风险自知。生腌制品因未经高温处理,是副溶血性弧菌的“重灾区”。若必须食用,需选择持有生食许可证的正规商家,并了解其原料来源及加工卫生条件。但需明确,生腌食品无法通过调味料完全杀灭细菌,儿童、孕妇、老人及免疫力低下者应绝对避免。
分类处理,避免交叉污染。处理生海鲜时,需使用专用刀具、砧板和容器,避免与熟食或即食食品接触。加工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刀具及台面。
如何安全储存海鲜
及时冷藏,缩短室温停留。购买海鲜后,应尽快放入冰箱冷藏,并在24小时内烹饪食用。若需长时间保存,需冷冻处理。避免将海鲜长时间放置在室温下,尤其是夏季高温环境中,细菌每20分钟即可繁殖一代,风险呈指数级增长。
剩菜复热,彻底杀菌。隔餐或隔夜的海鲜需充分加热后再食用。建议将食物加热至中心温度超过75℃,并维持至少30秒。避免反复加热,每次加热后需尽快食用完毕,剩余部分应丢弃。
分层存放,防止汁液污染。冰箱内生熟食品需分层存放,熟食置于上层,生食置于下层,并用保鲜膜或密封盒隔离。避免生海鲜的汁液滴落至熟食表面,造成交叉污染。
卫生防护
保持清洁,阻断传播链。处理食材前后,需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20秒以上,尤其注意指甲缝、手腕等易忽略部位。厨房地面、台面每日清洁,水槽和排水口等卫生死角需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抹布和海绵需定期煮沸消毒或更换,避免细菌滋生。
伤口防护,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有伤口时,应避免接触海水或生的海产品。若必须接触,需佩戴食品级手套,并在操作后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清洗伤口,涂抹碘伏消毒。
餐具消毒,杜绝二次污染。烹饪后的餐具需用沸水煮烫10分钟,或使用洗碗机高温消毒模式。外出就餐时,选择卫生评级较高的餐厅,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公共餐具。
特殊人群防护
老人、儿童、孕妇,禁忌生食。这三类人群免疫力较弱,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后更易引发重症,如脱水、休克甚至败血症。因此,应完全避免食用生腌、刺身等高风险食品,烹饪时需确保食物彻底熟透。
慢性病患者,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肝病患者及免疫抑制人群感染后病情进展更快,需严格遵循食品安全规范。
旅行者,警惕“水土不服”。前往热带沿海地区旅行时,慎食路边摊的凉拌海产品,尤其是未经过充分加热的蟹类、螺类。建议选择正规餐厅,并主动要求将海鲜加热至熟透。
愿每一位美食爱好者都能在探索世界美食的同时,不忘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性。(肇庆市广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