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5年08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肛肠科 陈林
患者信赖的 “健康顾问”
□张活 本报记者 陈健

       陈林最欣慰的时刻,是看到已经康复的患者带着新问题来,“说明他们把我当成长久的健康顾问,而不只是治病的医生。”

     “陈医生,我真的怕,网上说术后遭罪得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肛肠科的诊室里,李某攥着衣角,声音带着颤音。他因长期拖延病情,已重度贫血到需输血的地步,却仍被手术恐惧裹挟。

       陈林放下手中的病历,起身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给你看组数据,我们科室这类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不到3 ,而且术后有专门的镇痛方案。你现在的出血情况,拖下去才真的危险。”他翻开手机里的病例照片,“你看这位患者,情况和你类似,术后三天就能下床了。”

       这样的对话,在陈林的诊室每天都在上演。肛肠疾病的特殊性,让许多患者带着羞耻与恐惧而来。他的白大褂口袋里,常年装着便笺本,遇到听力不好的老人,就一笔一画写下注意事项;碰到焦虑的年轻人,会特意留个工作微信,“晚上有疑问随时问,我看到就回。”

       肛肠手术的特殊性,要求医生兼具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的精准度。作为“吴氏子午流注诊疗技法”第七代传承人,陈林常将传统医学融入手术方案。“比如对老年患者,选在气血旺盛的时辰手术,术后恢复会更平稳。”他边说边翻开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着上千个病例的细节:“张大爷,晨时手术,加用黄芪汤”“李女士,酉时止血,配合耳穴压豆”。

       在他的办公室抽屉里,锁着一沓感谢信。有位脱肛多年的阿姨写道:“陈医生让我重新敢出门跳广场舞,这比治好了病更金贵。”这些文字背后,是他对“体面生活”的深刻理解——肛肠虽处一隅,却连着一个人的尊严。

       如今,40岁出头的陈林鬓角已有些许白发。他说自己最欣慰的时刻,是在门诊看到康复的患者带着新问题来,“说明他们把我当成长久的健康顾问,而不只是治病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