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08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身医学中心 龚科
用专业和温情 抚平心理伤痕

       从汶川到泸定,从鲁甸到长宁,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不会因为前方危险、艰难而退缩。”这句话道出了龚科的职业信仰。

       在灾难的废墟上,人们往往只看到倒塌的房屋和受伤的躯体,却忽略了心灵创伤。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副主任龚科,24年如一日守护受灾群众心理健康,用专业与温情抚平灾难留下的心理伤痕。

       从汶川到泸定,从鲁甸到长宁,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不会因为前方危险、艰难而退缩。”这句话道出了他的职业信仰。自2008年汶川地震起,他先后参与多次重大灾难心理救援,成为灾后心理重建的中坚力量。

       2022年泸定地震,龚科作为第一批救援队员深入震中草科乡。面对倒塌的房屋、哭泣的孩子和频繁的余震,他创新性采取“教师培训+学生筛查”的“金字塔”模式:先为当地教师进行心理评估培训,再由教师初步筛选需要帮助的学生,最后对重点个案进行面对面干预。这种模式在专业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服务覆盖最大化。

       在救援营地,一位老奶奶带着孙女求助。小女孩地震后出现自言自语、失眠噩梦等急性应激障碍症状。龚科立即进行心理干预,一天内让孩子情绪稳定,几天后便恢复了开朗。“谢谢你们,因为你们,我活泼可爱的孙女又回来了。”老奶奶的感激之情,正是对龚科工作的最高褒奖。

       在落石和余震中,龚科和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营地遇雨,他们做好长期战斗准备,其间完成心理评估120余人,面对面干预20多人,有效预防了灾后心理危机的蔓延。

       龚科在草科乡安置点,听到帐篷外孩子的哭泣声时整夜未眠;面对老奶奶的感激时,感受到的不仅是职业成就感,更是医患间真挚的情感联结。“帮助灾区群众重拾心理健康,很有成就感。”龚科这句简单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职业价值认同。 (汪帆)